文/宮守業
台灣歷史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1884年因越南的殖民戰爭所引發的中法戰爭。戰爭初期在越南進行,但法國與清廷談判破裂後,法軍轉攻台灣。戰爭結束後,清廷首次意識到台灣地理位置的重要,次年台灣建省。這一場戰爭不但改變越南的命運,也改變了台灣的命運。
中法戰爭不僅是中國近代史的大事,也是當時歐洲的重大事件,所以歐洲報紙對此有不少報導。台灣一度也成為世界新聞的焦點。當時通訊科技遠不如現代,尤其是影像的出版,從事情發生到媒體刊出,往往經過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一百多年回來看看當時雕版印刷的圖片,雖然不如現代相片的清晰,但更有藝術的趣味。
1884年8月英國畫報The Graphic作了一個專題報導The war between French and China – views from Foochow and Fomosa。圖一至三是其中的插圖。圖一是福州,可以看到當時的福州已經有些西式的建築。圖二上:福州馬尾的羅星塔,這裡是當時洋船下錨的地方,所以洋人稱之為Pagoda of anchorage。The Graphic的編者把它和Pagoda Island弄混了;那是閩江分流烏龍江上金山寺所在的江心小島。圖二下:最近被法國砲擊的台灣基隆一隅。炮擊發生在1884年8月5日,但考慮當時從台灣寄圖稿回倫敦需要的時間,雕版的底稿,不論是相片還是素描,應該是資料圖片。
圖一
圖二
圖三有四幅小圖。1. 打狗,就是現在柴山附近,高雄港出入口的地方。2. 基隆,3. 廈門港,南京條約開放通商的港口之一。4. 從海上看打狗。中間偏右的峭壁可能是現在燈塔下方的山壁。
圖三
同年8月30日的倫敦畫報又刊出了一整頁福州的插畫(圖四)。右上角是因John Thompson拍照而出名的烏龍江金山寺,但倫敦畫報編輯將圖中的建築誤為別墅。下圖是福州船政局,這是中國現代造船廠的發祥地。原先由法國人協助建立,中法戰爭中也被法軍炮擊破壞。成也法國,敗也法國。
圖四
同年9月6日的倫敦畫報,刊出了一整頁的台灣圖片,還有一篇簡短的報導。(圖五、圖六)圖片包括:平埔番(依原文)女人、台灣府林間小徑、漁夫捕蝦、海岸的帆筏、早期荷蘭人建造的熱蘭遮堡。請注意平埔族上衣左紉,與漢人不同。捕蝦可能是洋人的誤解。這種魚網一直到近代還用,不一定是捕蝦,捕小魚、鰻苗都可以。這幾張圖片的細節不夠清晰,猜想底稿是素描而不是相片。在十九世紀中期的倫敦畫報以素描為圖片底稿是常態,到十九世紀後期才漸漸被相片取代。
圖五
圖六
同一期畫報中,還有一頁福州清軍的圖片(圖七)。士兵胸前交叉的皮帶,肩上的長槍顯示這是西式裝備、西式訓練的部隊。根據Shi-Chin Chang提供的連結(https://kknews.cc/history/2qe6lvg.html),圖片中士兵纏頭是當時湘軍、淮軍的制式服裝。
圖七
同年10月11日的倫敦畫報再次刊出了基隆被法軍炮擊的報導,報導中描述八月初孤拔將軍派遣海軍少將(Rear Admiral) L’espès所部與清軍戰鬥的情形,並附一張從陸上看基隆港的相片雕版插圖(圖八)。圖片中,基隆港裡停泊了許多高桅的船艦。此時距離事件發生已經兩個月了,算時間,這張相片可能是法軍攻佔之後基隆之後的戰地”新聞”圖片。同一張圖也在10月18日的法國畫報L’Univers Illustré中刊出。雕版不像數位相片那麼容易複製傳遞,我們不妨想像這個圖版在倫敦印好之後,立刻快遞送到巴黎的場景。
圖八
同年11月1日 法國世界畫報Le Monde Illustré 又刊出了一幅基隆的圖片(圖九)。上圖: 基隆港口之內,下:基隆港外。下圖中左的小島可能就是和平島。
圖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