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瑞明(退休大使)
自從二〇一六年民進黨蔡英文總統執政以來,由於糾結於有無九二共識,兩岸關係每況愈下。大陸堅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分裂主張為兩岸恢復對話的政治基礎,而民進黨政府則堅決否認有九二共識,只承認有求同存異的「九二歷史事實」。
其實,九二「共識」也罷,「史實」也罷,重要的不是名詞,而是內涵。根據一九九二年海基會與海峽會來往函件等相關資料顯示,雙方對「一中原則」的涵義儘管有不同解讀,但對「謀求國家統一」則並無異議,且係雙方各自憲法之規定。是以「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應屬九二「原點」,殆無疑義。
上世紀一九九〇年初居於亞洲四小龍之首的臺灣傲視大陸,尚有「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雄心。前總統李登輝於一九九〇年十月七日宣布在總統府之下設立「國家統一委員會」,時任民進黨主席的黃信介亦為副主任委員之一。次年二月廿三日國統會又通過《國家統一綱領》,確立「一個中國原則」,以追求國家統一為目標,可見一個中國原則是我方首先在《國統綱領》裡的用語,竟成為日後陸方所堅持的原則。
當年李前總統所主導制定的《國統綱領》,追求國家統一的目標,分三階段循序漸進,並無時限,其重點在臺海兩岸承諾相向而行的和解意願與憲法義務,亦即不搞分裂,雙方共同追求「漸統」。
在國家統一前,雙方對內可以維持各自的主體性,亦即在中國領土上,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與在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各自維持其既有的政治制度與生活方式,互不干涉。雙方同意平等協商,共議統一。
在兩岸對外關係方面,臺灣處於弱勢,不是我方不夠努力,而是由於一九七一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二七五八號決議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中國」,致使臺灣在國際社會無容身之地,除非我方能爭取聯合國一百九十三個會員國之半的支持,始有可能參加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否則,臺灣的國際活動空間就須與大陸協商解決,絕無可能用內耗的「公投」或責怪大陸「打壓」所可達標。外交是一種妥協的藝術,我方必須認知這是冷冰冰的國際現實。
簡言之,執政當局如能避免重蹈過去「兩國論」、「一邊一國」錯誤主張的覆轍,而向李前總統追求國家「終極統一」或陳前總統「未來一中」目標的九二「原點」靠攏,兩岸關係才有解凍可能。絕大多數臺灣同胞嚮往的「臺灣共識」是臺灣內求安定與繁榮,外求和平與合作。以此而論,馬前總統執政八年接受相向而行的「一中原則」與「一國兩區」,使得兩岸關係能順利地和平發展,互利互惠。二〇一五年兩岸領導人新加坡會談,既未喪失臺灣的「主體性」,亦未有任何「出賣」臺灣的徵象。
吾人應知兩岸共同追求國家終極統一的長期目標過程中,臺灣二千三百萬同胞的命運才可能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會提心吊膽地成為大國的「籌碼」。如此,在國家統一前,臺灣固可維持與大陸處於獨立自主的平等地位,且對未來解決雙方爭端的方案,亦可擁有平等的發言權與決定權。
陳前總統曾公開坦白承認,「臺灣獨立」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奉勸島內「主獨」的朋友們與海外「獨派」支持者早些覺醒,敦促執政當局回到九二「原點」,早日與大陸恢復對話。如同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所提的無色覺醒的兩岸主張一般,利益眾生,則幸甚!
文寫於民國一〇七年八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