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玉玲
2016年4月9日(週日)下午三點,我與妹妹玉珠去養護中心探望媽咪,走到病床邊,媽咪看到我們就笑了,一個一輩子都愛說話的人,已經有好些年無法說話,或許是小腦或是大腦萎縮,破壞了語言能力,我們弄不懂醫學,也永遠說不清楚原因,只知媽咪如今是用臉部豐富的表情與我們對話。那天回家的路上,我突然有感動將媽咪的故事寫下來,哪個跨越二十世紀至今,又跨越北京、香港、台灣的人生歲月,非常精采,但為何有這樣的感動?這是上帝的心意嗎?真是不知道。
這個想法之後,就有許多圖畫出現在我的腦際,那個逃婚的雨夜、一個可能是狐仙的掌櫃、差點穿上壽衣的媽咪小小身軀、生弟弟前一小時看到小天使,我寫這幾件事是不是就讓你有很神奇的感覺,是阿!媽咪一生有許多故事,她也很喜歡說故事,我的童年是充滿在媽咪說故事,爸爸說抗戰事蹟中長大的,起初我很心疼那個時代的父母,因為他們青春年華都在戰爭中度過,大陸淪陷後沒有馬上離開家鄉,而是三年後離奇地逃難,從大北方分別逃到最南方的香港,就如看過的電影,是偷渡到香港,因此我們三個小孩都在香港出生,童年在殖民地區長大對我們一生都有影響,又因為一個家庭波折遷到台灣,我覺得我們家的故事代表了一個三零年代從戰亂到安居、從大陸到台灣的外省家庭的故事,但我們家比別人多了個香港,因此也見證了香港五零年代的變化。
我喜歡屬於我們家的五零年代,那個年代沒有太多干擾,雖然物資不是很充裕,但人們努力生活得很知足,社會裡沒有少子化、高離婚率、家暴、憂鬱症、藍綠對抗,平靜很多,一個平靜的社會可以出很多偉大的人,我們的五零年代有許多榜樣,比現在多了許多令人懷念的檯面上人物,我想,究竟現在的政治人物、教育工作者,有多少人將會是未來令人懷念的人,有多少人會成為榜樣,被寫在教科書中,想到這點,就想念那個「光陰的故事」。
想了一陣子,腦中又浮現要寫書的感動,再問上帝為什麼要寫?這天,上帝輕輕地在我心底說了一句話,你媽媽是這個家第一個種子。我似乎懂,但還是朦懂無知,但從那天起,我開始重溫三零年代、五零年代、在北京、在香港的歷史,從歷史中找尋父母的身影、從老照片中拾起記憶,從記憶中崁入圖像,最後,我決定走進媽媽的世界。
就從媽媽逃婚開始說吧!
註:家母邢淑芬於2016年10月19日上午9時17分安息主懷,安寧醫療團隊朱智邦醫師在記錄表上寫著「自然死亡」,上帝應允了家母早年的禱告,她希望能在睡夢中去見耶穌,她覺得這是最幸福的結果。
媽咪,上帝聽了您的禱告,祂好愛您。因此,《邢二小姐》我要開始動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