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靖
1949年12月10日,蔣中正總統從四川成都搭機飛往台灣後, 從此再也沒有回到大陸。蔣中正生前在台灣, 念茲在茲的就是反攻大陸,1962年蔣中正積極準備反攻, 在美方壓力下,經過國府幾年努力交涉, 1966年1月美方正式拒絕國府反攻大陸的軍事計畫, 無力反攻大陸的蔣中正,到底是什麼心情呢? 一般台灣人始終無從得知,根據美國國務院的解密檔案, 蔣中正聽聞這個消息,感到灰心與沮喪, 即使見到多年好友美國中情局副局長克萊恩, 蔣中正一反往常地熱烈討論中美合作反攻, 面對克萊恩顯得沉默寡言,什麼話都不想多說。
當時擔任國防部長的蔣經國, 由美國大使館恆安石口頭告知美國反對台灣軍事反攻大陸。 美方的報告形容,蔣經國表現出失望與激動。
在台灣的文獻中幾乎看不到兩蔣對於無法反攻大陸的描述, 在美國國務院的解密檔案當中, 我們從當中可以看到國務院官員如何描述了他們的情緒反應。 兩蔣的灰心與沮喪,很可能也是眾多在台灣外省軍民的心情寫照。
國共內戰造成國府率百萬軍民遷徙台灣,多年來, 國府不斷尋求美國支持反攻大陸,希望趁大陸文革造成的混亂, 發動軍事反攻,兩蔣獲知美國拒絕支持反攻大陸,雖然難過失望, 但是仍然要爭取台灣的生存,但這樣沉重的責任, 並非立刻可以完成。台灣軍民眼見政府遲無行動,也不免受到影響, 美方形容無法反攻大陸的台灣,當時士氣低落,尤其空軍士氣更差, 一年之內有11架戰機失事墬毀, 克萊恩提出的報告原本提出的數字是一年失事25架, 經過美方再次查證,才確認是11架。
1964年,法國在美國反對下,仍然決定與北京建交。 在台北的美國大使館,將近一年多,美國不派大使到台灣, 國際情勢的微妙變化,又無法反攻大陸,歸鄉路遙遙無期。 加上每年都要在聯合國大會開會前,為中華民國的會籍展開攻防, 幾乎沒有一天是平靜的,國府文武官員無不感到前途茫茫, 1964年初的湖口裝甲兵部隊兵變事件, 無非是這種絕望心情下造成的混亂。
回首當年,從1961年開始的10年之間, 是中華民國政府自大陸遷台以來,最關鍵的十年,在這段期間, 國府在軍事反攻大陸方面,由攻轉守。從積極準備反攻大陸, 遭美國施壓制止,改為小規模突擊大陸沿岸,但是成效不大, 卻每每造成許多官兵傷亡,國府被迫改變,從軍事面轉向政治面, 藉與美國商談反攻軍事計畫,建立與白宮、國務院的直接對話管道, 以政治外交關係強化台灣安全。1967年, 蔣中正下令不要採取刺激中共的行動, 國府對於反攻大陸逐漸轉換成政治方面的訴求。1968年之後, 國府幾乎放棄軍事反攻大陸的念頭,改為爭取美國供售先進武器, 加強台灣自衛能力,而非請求美國支援反攻大陸。
1961年,為了軍事反攻大陸,蔣中正下令成立國光計畫作業室, 投入三軍精銳研擬軍事反攻大陸。 受制美援不准使用在反攻大陸的壓力,1962年, 國府仍積極展開反攻大陸作業,行政院開徵國防特別捐, 自行籌款採購軍備,這時美國擔心蔣中正的軍事冒險, 刺激蘇聯軍援中共,最後將美國捲入世界大戰, 甘迺迪總統指派了解兩棲登陸作戰的海軍上將柯克, 擔任美國駐華大使,藉以溝通台灣的軍事行動, 柯克駐華任期不到一年,卻因為極力反對國府反攻大陸, 與蔣中正關係惡化,美國擔心情勢失控, 1963年改派海軍上將賴特接任,緩和雙方關係。
賴特抵台後,國府在美國壓力下,改弦更張,暫緩大規模軍事反攻, 改為進行許多對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的滲透突擊行動, 但是除了造成官兵傷亡之外,軍事上少有具體戰果。 1964年發生法國與北京建交的外交事件, 台灣受到很大政治衝擊,對國際情勢感到灰心。 1965年8月6日發生八六海戰,國府海軍掩護情報員滲透大陸, 遭共軍掌握,共軍果敢攻擊國府海軍,擊沉國府兩艘軍艦。 這場慘敗在後來被解讀為影響蔣中正反攻大陸的決心, 但國府完全對反攻大陸斷念,還是因為美國的態度使然。
八六海戰慘敗後,美方向國府當局表達關切, 中美雙方都對強化溝通與合作,有著高度共識, 避免再發生類似的軍事失敗。當時美國大使賴特已經離任, 但是美國卻沒有指派接任人選,這個大使懸缺,一拖就是將近一年, 直到1966年年中才有新任大使抵華。 長達一年沒有美國大使在台北,也讓國府當局對中美關係感到悲觀, 所以積極希望改變這個困難的局面,強化雙方的高層溝通互動。
蔣中正成立國光計畫作業室,研究國軍自力反攻大陸之外, 另外成立了巨光計畫室,由當時副參謀總長余伯泉負責, 這是研究中美協同反攻大陸的作戰計畫, 儘管美方拒絕參與反攻大陸的軍事作戰, 也不加入作戰計畫的共同研擬作業, 國府仍然提出需要美軍參與的作戰計畫。根據台灣國防部出版的「 塵封的作戰計畫-國光計畫」, 軍方人士形容巨光計畫的規模與諾曼地登陸戰差不多, 沒有美國的援助,根本無法執行。
蔣經國在八六海戰一個多月後的9月22日,親自到美國華府, 拜會美國國防部長麥納瑪拉, 將高度機密的巨光五號計畫交給麥納瑪拉, 爭取美國支持反攻大陸作戰。
國府當局原本有日本白團協助國軍擬定的反攻大陸計畫, 白團計畫的登陸地區,被改為反攻大陸西南五省, 以配合美軍在越南逐漸擴大的越戰攻勢。這樣的安排, 無非希望藉著攻入西南五省後,切斷大陸對北越的軍事援助路線, 但是根據美國國務院解密檔案顯示, 麥納瑪拉將台灣的絕密作戰計畫,交給參謀聯席會研究是否可行, 1965年11月16日參謀聯席會告訴麥納瑪拉, 台灣反攻大陸的計畫沒有可能成功。
1966年1月19日,美國國防部請恆安石以口頭方式, 禮貌地告知蔣經國,美國拒絕這項計畫, 現場有溫哈熊擔任翻譯與紀錄。 恆安石是在24日親自向蔣經國說明美國政府的決定, 當時蔣經國的反應是非常失望與激動。 蔣經國當時不敢將美國的決定向蔣中正報告,25日, 蔣經國藉著宴請美國參議員米勒與眾議員督恩的場合, 把恆安石請到一旁,希望恆安石提供一份非正式的文字摘要給他, 方便他將美國的決定,正確地傳達給蔣中正。29日, 蔣經國收到美方提供的書面資料, 但美方不知道蔣中正的具體反應如何。
經過一連串挫折的國府,變得多疑與士氣低落, 1966年4月6日,恆安石給國務院的電報當中指出, 根據他與行政院長、立法委員的接觸, 國府似乎認為美國又將重演1945年到1950年的情況, 共黨與左派人士很技巧地與成功地操弄著美國的政策。 恆安石還特別描述他陪同克萊恩拜會蔣中正的談話現場的情況, 恆安石說,蔣中正看起來很灰心,也很失望。 蔣中正與克萊恩是多年老友,以前他們兩人的會面, 總是熱切地交談,無話不說,但是這次會面, 蔣中正不太想與他們談話。克萊恩問起蔣中正有關東南亞情勢, 蔣中正不願意表示意見。蔣介石說,他無話好講, 他在總統選舉後給詹森總統的信中,已經都說過了, 他在其他很多場合也都說過了。眼見這個情況, 恆安石建議美國還是要設法安撫蔣中正。
克萊恩回到華府後,也將與兩蔣會面的情況, 以及對台灣情勢的觀察,提出了書面報告。根據報告內容, 克萊恩發現國府高層官員的士氣非常壞, 兩蔣都讓人感覺到失去活力與缺乏衝勁, 他們失去了過去的動力與活力。克萊恩說,他與蔣中正會談時, 蔣中正也沒有與他爭論國府的觀點, 蔣中正認為已經對詹森與詹森以下的官員,表達了國府的觀點, 但是沒有能夠說服它們。
克萊恩也發現國軍部隊士氣低落,尤其是空軍士氣很差。 空軍官兵擔憂他們即將被大陸的優勢超越, 對於他們自己是否仍是第一流的戰鬥部隊,感到沒有信心。 非常多的飛機失事,很高比例的飛機已到了非修理不可的地步。 去年損失了25架F-86戰鬥機(這是韓戰時期的戰機),不過, 美方後來調查確認,台灣一年損失的架數是11架, 大約是每個月有一架戰鬥機失事。
在這片低迷的軍事與政治的情況下, 1966年蔣中正繼續透過國大支持,連任第四任總統, 嚴家淦擔任副總統,兼行政院長,蔣經國仍任國防部長。 表面上看來一切如常的台灣,其實軍事與政治方面已經開始轉變, 由積極軍事反攻,慢慢轉為防衛台灣,以求生存
1967年1月23日美國大使館給國務院電報指出, 沒有發現任何準備反攻大陸的重要軍事行動的公開跡象。在計畫、 訓練、囤積供給或運輸方面,也沒有發現有任何增加跡象。 中華民國政府也沒有向美國提出, 可以用於反攻大陸的特殊軍事援助要求。根據所獲得的可靠報告, 蔣中正下令不要採取任何刺激中共的行動。5月24日, 美國大使館給國務院的報告顯示,國府在馬祖增兵, 陸戰隊第一師派駐澎湖,這些都是加強防衛台海能力, 不是要進攻大陸,對於福建沿海的小規模突擊行動,仍然進行著, 但國府官員已經開始對這些行動的效果感到懷疑。
美方也掌握到蔣經國在3月3日批示有關加強敵後作戰計畫的內容, 蔣經國特別要求不要使用軍事反攻的字眼, 這是因為考量國際情勢與造成共黨勢力團結的緣故。 要以政治作戰與心理作戰為主,美方認為這樣一來, 國府是完全寄望於大陸情勢的發展, 希望能夠達到國府重新擁有影響力的條件。
國府在1967年之後,對美國提出的軍援要求, 已經不是美軍如何在後勤與運輸方面,支援反攻大陸。 而是轉換為要求換裝F-4幽靈式戰鬥機,提高台灣空防能力, 不過,美方只願意提供F-5戰機, 台灣直到1990年代才成功換裝高性能的F-16戰機。
1969年蔣經國轉任行政院副院長,某種意義上, 顯示蔣中正放棄反攻大陸,準備培養蔣經國政治接班。 1972年蔣中正繼續連任第五任總統,蔣經國轉任行政院長, 已經是風燭殘年的蔣中正,在1975年4月病逝, 嚴家淦繼任總統,蔣經國後來在1978年當選總統。
蔣中正為了自力反攻大陸所籌設的國光計畫作業室, 1972年結束,台灣反攻大陸的計畫正式告終。 其實當時的國際局勢對台灣越來越不利, 中華民國在1971年10月被迫退出聯合國, 1972年尼克森總統訪問北京,華府與北京關係開始轉變。 客觀上,國府無力反攻大陸,美國開始與大陸發展關係, 台灣軍事反攻唯一能憑藉的美國援助,這時也不存在了, 蔣中正只好結束這個龐大繁複的軍事參謀作業。
放棄軍事反攻大陸的中華民國政府,回過頭來,面對經營台灣, 確保台灣的生存,剛剛當上行政院長的蔣經國, 在1974年決定實施十大建設,推動台灣基礎建設的現代化, 台灣的經濟也逐漸起飛,台灣與其他幾個亞洲國家, 因為成功地發展經濟,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