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靖
今年是蔣經國逝世30周年,蔣經國總統死後, 中華民國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萬年國會改選,法統不再, 總統也改由公民直選,廢國大、廢台省,民進黨執政, 這一切的開端,卻都是由繼任總統職位的李登輝領導國民黨, 把中華民國走向了另一個方向,遠離了國家統一, 逐步邁向台灣獨立。蔣經國為何任命李登輝為副總統, 到底蔣經國生前有無對自己未來的政治接班,有任何想法嗎? 30年來始終是台灣政壇待解的謎團,但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料出現, 大概可以推敲,蔣經國有意暫時將權力交給行政院長, 總統為名義上的領袖,待將來情勢發展,政府黨政軍部門當中, 誰能夠擔當大任。
蔣經國自大陸來台後,擔任過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主委, 國防部政治部主任,退輔會主委,國防部正副部長, 國防會議副秘書長,行政院正副院長,總統等職位, 這在所有過去到現在的政府領導人當中,是很少見的經歷。 蔣經國這樣的特殊經歷,美國人也都注意到, 根據美國國務院公開檔案, 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第一任處長葛樂士(Charles T. Cross) 在1979年9月29日發給華府美國在台協會的電報, 當中葛樂士這樣描寫蔣經國的接班問題,蔣經國對於接班問題, 並不只是找到某個繼承人,然後慢慢培養這個人接班。 蔣經國取得權力的過程是很特殊的, 他所獲得的權力是沒辦法原封不動的交給任何人, 這是因為蔣經國在權力結構當中的各部分都能夠運作, 因此蔣經國必須權力結構的各部門安排有能力的人,包括安全單位、 軍隊、黨、科技官僚, 這個權力結構會自己運作出權力分享以及某些人可在這個結構下運作 權力。
葛樂士認為,在近程,蔣經國希望把權力回歸給行政院長, 這是蔣經國擔任總統之前的職位。未來的總統應該是名義上的領袖, 目前的副總統沒有特別的地位(指台籍的謝東閔), 直到新的權力結構出現某人可以擔任總統, 以及新的總統可以享有什麼樣的權力。 對於蔣經國究竟對接班問題有何更進一步想法,葛樂士沒有提出, 但葛樂士說,蔣經國看過太多領袖仍希望死後還要運用政治權力, 蔣經國知道試圖去支配未來是不切實際的。
蔣經國在1978年擔任總統,當時副總統是台籍的謝東閔, 與外省籍的行政院長孫運璿。蔣經國除了曾經言明蔣家人不會從政, 誰才是蔣經國心目中的未來國家領導者人選,多年來始終是個謎, 傳聞很多,但真正的答案只有蔣經國自己知道。 蔣經國對於政治布局,有兩個可能是他無法預料到的變數, 一個是1984年總統任滿前,孫運璿突然中風, 自此遠離政治核心,失去了一個充滿潛力的政治明星。
另一件是蔣經國在1984年開始的第二任總統任期, 蔣經國提名李登輝擔任副總統, 蔣經國可能沒有想到他會在1990年任滿前病逝, 李登輝依憲法繼位總統後,國民黨為了誰能擔任主席職位, 居然分裂成兩派人馬。某些國民黨政客為了自己權力慾的私心, 幫助李登輝奪下主席權位,全面排擠政敵, 從此國民黨無休無止的內鬥,人才出走,終於讓國民黨失去江山。
1975年蔣中正總統病故,副總統嚴家淦繼任總統, 當時國民黨內對於蔣經國繼續領導國民黨有共識, 只是要使用什麼名義需要討論。 根據參謀總長賴名湯日記1975年4月11日記載, 黃少谷談國民黨領導問題,他是多謀善斷的人,自然考慮也很周到, 言下設黨主席,他已和嚴家淦談過,由他領頭簽署, 推蔣經國為主席。4月28日,國民黨正式推舉蔣經國為主席。
嚴家淦接任總統,那是憲法規定,可是黨由誰領導,這是家務事, 無關憲法,黨內議定即可, 蔣經國雖然在1969年才進入行政院工作, 但早在國防部副部長階段, 蔣經國已經是美方注意的未來可能的國府領導人之一, 許多有關安全與軍事合作方面的交涉, 美方也都是直接與蔣經國交涉,這種情況持續到蔣經國接任總統, 即使嚴家淦是總統身分, 美方重要交涉仍以蔣經國為主要對話的對象,而不是嚴家淦, 連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來台,也是以會見蔣經國為主要行程。 蔣經國的政治實力,並不是從職位而來, 而是他在各方各面的影響力而來。
蔣經國擔任總統時,啟用許多有科技官僚背景的官員, 孫運璿是其中最受重視的一位,孫運璿就任行政院長, 也與過去歷任行政院長不同,因為遷台後的行政院長, 多無孫運璿類似的科技官僚專業背景。 30年來坊間與政壇都有許多傳聞, 認為蔣經國是要培植孫運璿接班,但是這個說法,至今仍難以證實。
根據郝柏村日記1983年所載, 馬紀壯提到張群曾在1966年說明蔣中正總統提名嚴家淦為副總統 過程,當時有共識,超過70歲的人,不宜提名。 郝柏村所提出的論點,1913年出生的孫運璿, 在1990年蔣經國第二任總統任滿後,似有年齡過大問題。 如果要安排孫運璿接任總統,到時孫運璿年齡快80歲了。 曾任總統府副秘書長的張祖詒,是蔣經國親近的幕僚, 在口述歷史當中說出他的看法,孫運璿接班傳聞不正確, 因為孫運璿如要在蔣經國任滿後(1990年)擔任總統, 那時孫運璿已經78歲。
郝柏村也在日記當中寫下,就在蔣經國死前三天, 秦孝儀擔憂蔣經國的健康隨時發生問題,秦孝儀告訴郝柏村, 蔣經國對於接班人與國家領導運作,沒有任何明確指示。
秦孝儀對郝柏村所言,顯然也是很多人不解的地方, 但是國民黨的政治文化是以黨領政,李登輝擔任副總統, 並不能馬上斷言蔣經國要李登輝接班,誰接任黨主席, 這才是真正的接班。不過, 蔣經國為了台灣族群關係的和諧與政治安定, 曾經鼓勵提拔台籍菁英從政,林洋港、李登輝、 邱創煥就是最受矚目的三位,三位都擔任過台灣省主席職位。 蔣經國提拔李登輝,只是為了提高台籍菁英的政治地位, 強化族群和諧,可能從未想過要讓李登輝領導國民黨, 但也是無解之謎。
早在1978年到1984年的六年間, 國民黨內的台籍菁英互相競逐,影響了日後國民黨的命運, 甚至是中華民國的命運。1978年謝東閔任副總統, 林洋港任台灣省主席,李登輝任台北市長,邱創煥擔任內政部長。 林洋港當時是國民黨呼聲最高的台籍菁英, 1984年被蔣經國提名副總統的,卻是後來居上的李登輝。 國府來台三十年後,台籍菁英不在只擔任副手職位, 蔣經國晚年提拔台籍菁英,安排在顯要的政府職位當中, 蔣經國著眼的應是族群關係的和諧, 藉以穩固國民黨在台的統治基礎,至於台籍人士能否擔任總統, 蔣經國似乎也沒有意見,否則就不會把備位的副總統, 分別交給謝東閔與李登輝。
不過,謝東閔與李登輝不同,謝東閔是台灣人所謂的半山, 早年不滿日本統治,前往中國大陸發展,後來參加抗日。 李登輝與國民黨的關係,乃至中華民國的關係, 就不如謝東閔那樣深遠。李登輝不是半山, 在1945年日本戰敗之前,李登輝都以自己是日本人自居, 從未想過到中國大陸發展,若非日後因為李煥推薦, 李登輝可能也不會進入國民黨政府工作。
在國民黨政府工作的李登輝,與日後宣揚台獨, 扶植民進黨的李登輝,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 李登輝甚至曾是各方眼中忠黨愛國之士。 郝柏村在日記描寫李登輝是忠黨愛國的本省籍人士, 也曾記載李是走蔣經國路線,應該支持。還說李登輝是繼承孫中山、 蔣中正、蔣經國一貫的國民革命。 從2000年李登輝下台後的言行觀察,郝柏村所描寫的他, 彷彿是另一個世界的人。
謝東閔在任期屆滿前,向蔣經國表明退休態度。 1984年2月宋美齡曾給蔣經國電報,希望慎重考慮副貳人選。 蔣經國回電,對副手人選,思慮甚久,考核甚切。 當年的2月15日,國民黨通過提名李登輝為副總統, 那時蔣經國告訴宋美齡,提名李各方深以為得人。但是蔣經國死後, 李登輝繼位,李登輝在國民黨內興風作浪,造成國民黨十幾年紛亂, 最後淪為在野,蔣經國若地下有知,可能懊惱對李登輝看走眼。
外界全被李登輝陰沉的人格迷惑,即使蔣經國、 郝柏村這樣的人都被欺瞞。可是林洋港比李登輝先擔任台灣省主席, 政治行情比李登輝還好,曾擔任外交部長、總統府秘書長的王世杰, 他在日記寫下,林洋港似為台籍中最有希望之人。 1978年擔任省主席的林洋港, 最後未能在1984年被提名副總統,這六年中, 出現了歷史的意外,讓林洋港意外落馬。
蔣經國的親信張祖詒在口述歷史透露,蔣經國提名副總統人選, 就是林洋港、邱創煥、李登輝三人。 當時行政院長孫運璿推動開闢二重疏洪道, 因為涉及當地居民遷村爭議,省府沒有妥善處置, 孫運璿在行院院會檢討省府,要求省府加快處理。張祖詒說, 林洋港認為政府逼太緊,農民會來行政院抗議。孫運璿聞後發怒, 責問這是地方政府挾民眾威脅中央,現場氣氛凝重, 政府首長無不錯愕。孫林兩人的衝突,傳到蔣經國耳裡, 不久行政院改組,林洋港調任內政部長,李登輝接任省主席, 從此林洋港自副總統人選出局。
張祖詒表示,李登輝在省主席任內有聲有色,全力推動二重疏洪道, 完成德基水庫上游梨山地區復育,蔣經國心裡有了高低判斷, 經常邀李登輝巡視地方建設,有空就到省主席官邸, 與李登輝一起用餐,兩人關係密切。 張祖詒描述當時李登輝利用各種機會,製造對蔣經國的忠誠, 終於出線。
曾任高雄應用科大校長的吳建國也在他的新書「破局」, 舉出了林洋港在省府任內的一些措施, 讓蔣經國覺得林洋港是個不容易控制的人。
也許正因為林洋港未能理解藏鋒的道理,太過鋒芒畢露, 這才讓蔣經國決定換成李登輝試試看。根據郝柏村日記所述, 1988年李煥對郝柏村表示,李登輝成為行政院政務委員, 是他推薦的,本來要繼續升任省主席。但因為謝東閔支持林洋港, 李在林之後接任省主席。
冥冥之中,國民黨與中華民國的命運, 就在蔣經國死後的國民黨權力鬥爭過程中發生變化,當然, 林洋港與李登輝一上一下之間, 是否林洋港就不會與李登輝一樣在國民黨內推動台獨, 進而把台灣與中國大陸切割,這個也沒人知道, 林洋港與李登輝不同的政治立場, 也可能是在黨內鬥爭失利下才有的選擇, 用以穩固凝聚黨內另一股勢力,對抗李登輝主流派, 但這些都已經不會有答案了,
葛樂士是美國派駐台灣的第一任美國在台協會處長, 他在1979年的觀察,顯然旁觀者清,蔣經國重用行政院長, 這是可以確定的,建立孫運璿的人望與政治資本, 副總統其實只是無關緊要的職位,就算繼任總統, 也只是名義上的元首。如果秦孝儀的70歲接班門檻可信, 包括郝柏村等許多人認為孫運璿將要接任總統的想法, 不過是事後聰明,想當然爾的看法。蔣經國生前沒有留下紀錄, 後人無法知道他對李登輝的安排,目的究竟是什麼? 但也許正如葛樂士所說的,蔣經國知道要想支配未來, 是不切實際的。就讓這個結構運作,自然而然產生新的領導者。
國民黨內當時以為是對抗守舊宮廷派,希望推動國家改革的人, 支持李登輝擔任黨主席,可能都被李登輝幕後的操盤者利用了, 李登輝站穩腳步後, 不僅是把蔣經國的總統府秘書長沈昌煥趕出總統府, 後來甚至把最支持他的宋楚瑜的台灣省長職位,都用廢省給搞掉了, 成了中華民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台灣省民選省長。 即使像連戰這樣謹守分際,最後也是被李登輝拋棄。 蔣經國死後三十年的中華民國,其實已經面目全非, 蔣經國念茲在茲的族群和諧,還是敵不過李登輝的台灣人的悲哀, 三十年來,這裡慢慢的沒有中國人了,只剩下台灣獨立的狂妄夢想。
「小蔣週」暴露甚麼?
http://www.peoplenews.tw/news/f4a71df0-96d3-4378-b724-d03cd4e98a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