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靖
在中華民國政府發展歷程當中,蔣中正與陳誠兩位的關係相當特殊, 蔣中正十分信任陳誠,每每危難之際,都要仰賴陳誠出面分擔, 但是兩人也經常為了許多問題大吵一架, 陳誠日記更是留下許多對蔣中正行事風格私下的批評, 蔣中正寫信罵陳誠,用語非常嚴厲, 曾贈書菜根譚給要脾氣倔強陳誠,要陳誠好好看看。 陳誠也在回信給蔣中正時,引貞觀政要當中魏徵直諫的故事, 就是暗示蔣中正要聽部屬的建言。
從陳誠日記與陳誠書信集,可以看到,在抗戰期間, 陳誠就被蔣中正派往指揮遠征軍,又在1944年戰局糜爛之際, 陳誠被蔣中正派到第一戰區,收拾湯恩伯與胡宗南留下的爛攤子。 國共內戰期間,蔣中正派陳誠到東北戰場, 希望能夠早日清剿共軍勢力。後來內戰整體戰局不利, 又在1949年被蔣中正派到台北,接替魏道明擔任台灣省主席, 成立東南軍政長官公署,維繫了台灣安定。
1950年3月1日蔣中正在台復行視事後, 提名陳誠擔任行政院長,1954年提名為副總統, 當時國民黨除了為蔣中正專設總裁一職,另有副總裁,就是陳誠。 陳誠死後,也無另外他人擔任副總裁。蔣中正與陳誠兩人, 與國府遷台初期從穩定發展,到勵精圖治,真是息息相關, 蔣中正可說是事事倚重陳誠。
每次蔣中正請陳誠擔任職務,陳誠很少馬上爽快答應, 總是要蔣中正三催四請,兩人曾為了遠征軍的指揮職鬧不和。 1943年9月15日,蔣中正去信陳誠, 因為陳誠不願意接受指揮遠征軍的職務, 陳誠對遠征軍部隊的浮誇風氣與惡劣風紀,感到非常不滿, 加上政府內部看法不一,互相牽制,使陳誠不願意受命前往指揮, 蔣中正就在信中嚴詞批評陳誠。
蔣中正在信中寫道,「關於遠征軍事,反你所要求者, 無不遵你意旨照辦,於我個人,無論公私,我以為已到至極的地步, 此外,再無其他辦法可以服從,你要去就可以不去, 你要如何就可如何,我絕不再來懇求,現在除向你三跪九叩首之外, 再無其他禮節可以表示敬意,然此非我所能為也。 你近日之態度言行或不自知,你的觀念思想或未自反, 我不得不對你作最後之規諫,須知你此種態度, 國家政府命令皆已廢棄,世界只有你一個人的意旨命令來行施一切, 就是說你的命令,你的意旨,無論上官或政府, 非絕對服從無條件接受不可,這種行動態度究竟為何種態度行動, 我想已往軍閥亦絕不致出此。這種跋扈恣睢之形態, 除非政府已到國家將亡,紀律綱維蕩然無存時,乃始有此。 然而如此軍閥,豈復我軍人所有之人格乎,如果國家有此軍人, 即令其戰勝一切,則國亦等於滅亡, 吾實不忍見現在軍人發生此現象也。」
蔣中正用語激動,甚至用軍閥、跋扈恣睢、 紀律綱維蕩然無存等批評陳誠, 可見得蔣中正為了遠征軍的指揮官人事,真是傷透腦筋, 才會對不願意前往接任的陳誠,口出惡言。 但是蔣陳兩人關係就是這麼奇特,1943年10月10日, 陳誠回信給蔣中正,結果在回信之外, 還附了一份大談談貞觀政要的文件, 免不了要舉魏徵直諫唐太宗故事,這就是陳誠要借古諷今, 希望蔣中正能聽聽不同意見,不要堅持己見。 即使蔣中正寫出這樣的信,兩人的關係仍然十分緊密, 這真是旁觀者很難以理解。
陳誠從抗戰之後,身體就不太好,國共內戰被蔣中正派往東北, 希望扭轉戰局,但是陳誠的嚴厲清明作風,難敵杜聿明、 熊式輝等人的僚氣與浮誇作風,後來因健康因素調離東北, 改由衛立煌接任,自此東北局勢急轉直下。 1948年末到1949年初之際,又是在蔣中正三催四請之下, 陳誠才願意接替魏道明,就任台灣省主席, 隨後蔣中正在1949年6月在台北成立國民黨總裁辦公室。
當時蔣中正已經下野,但陳誠卻被蔣安排到台灣, 蔣中正起初不願留在台北,待在澎湖馬公,陳誠多次勸說蔣中正, 才將蔣中正請到台北。因為這樣許多好事者就傳聞蔣陳有心結, 蔣不信任陳,故不願意來台北,實情如何,只有當事人知道, 但雙方人馬在台灣初期相處時,的確有些尷尬氣氛,不過, 蔣中正復行視事後,提名陳誠擔任行政院長, 1954年又讓陳誠擔任副總統,還擔任國民黨空前絕後的副總裁, 讓陳誠在國府內部被視為是第二號人物,蔣陳兩人關係, 顯然不單是表面那般,他們彼此之間可以挑明不同的意見, 可以針鋒相對,但陳誠對蔣中正卻無二心, 在陳誠的日記或書信當中,陳誠儘管有所抱怨, 但看不出有爭權之心。
但是蔣中正就不一定那麼放心,蔣中正雖無偏袒嫡子蔣經國, 卻對陳誠有所顧忌,陳誠在1960年7月22日日記提到,「 深感總統對余之期望似甚切,但對余之疑慮實太深, 如提及前年與胡適,王世杰,蔣夢麟,梅貽琦等出遊, 渠所以決心連任第三任總統,因此等政治只有渠可以對付, 並說我有組織等等。」蔣中正認為陳誠帶著這幾位學術界清流旅行, 可能有所企圖,故認為陳誠搞小組織,畢竟當時陳誠是副總統, 又是國民黨副總裁,1960年5月,蔣中正已經兩任總統, 為了延任第三任引起很多爭議,陳誠在確定延任前, 與社會清流交往, 自然引人猜想是想在1960年由副總統升任已兩任任滿的蔣中正, 陳誠因態度強硬,得罪不少人士,故穿鑿附會耳語很多。
蔣經國在1960年代後,慢慢透過軍中政工系統, 擴張他個人政治影響力。1963年,蔣經國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 被蔣中正指派前往美國白宮,拜會甘迺迪總統, 對雙方關切的重大議題,尤其是國府軍事反攻大陸的問題, 進行面對面的溝通,蔣中正栽培蔣經國的用意,十分明顯, 這時陳誠身體健康已經逐漸惡化,美方看得出陳誠與蔣經國, 兩人在國府內有分庭抗禮的地位,一個是有憲法上繼位的權力, 另一個是總統的兒子,但陳誠因為健康原因,1965年病逝, 這時蔣經國已經接任國防部長, 行政院長由毫無黨內實力的嚴家淦擔任。
嚴家淦在1966年擔任副總統後,因為他只是單純文人背景, 並無陳誠生前政治地位,也從來不在國民黨權力接班梯隊當中, 蔣中正1975年死後,嚴家淦繼任總統, 只是一位具有儀式性地位的虛位總統,擔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 擔任第一位國民黨黨主席後,真正握有領導國家的實權。
陳誠與蔣中正兩人經常意見不合,但是陳誠對蔣中正真是毫無二心, 陳誠1950年1月10日日記,「余決追隨蔣先生失敗到底, 致死為止。」因為這時政府遷台不久,一切百廢待舉, 台灣仍是風雨飄搖,美國駐台北領事館隨時準備撤離, 給國務院的電報悲觀的認為6月共軍就會渡海攻台。
1950年當時,陳誠與蔣中正就鬧意見不和, 蔣中正以國民黨總裁身分,邀集軍中幹部舉行政工會議, 連續開了11天會議。當時蔣中正還雇用日人, 要在政治學術方面協助國府研究,陳誠也不以為然, 認為贊成者不多。陳誠在1月12日日記記載,政工制度會議, 非不重要,是不急要。他在當周反省錄寫下, 今日一敗塗地者原因故多,主要者在領袖薰蕕不分, 造成高級者自欺與自私,以致內失群眾之心,外絕正義之助。 陳誠這段話與他早先向蔣中正舉魏徵例子,真是遙相呼應。
1950年舟山撤退問題,讓國府內部分成兩派意見, 陳誠與其他人都反對, 但是蔣中正聽了美國海軍上將退伍的柯克所提出的意見,主張撤退。 陳誠在5月9日日記,批評蔣中正是一意專行,危險可怕。 陳誠的個性剛直,1958年4月5日,陳誠在日記寫下,「 於國家無益之事,寧叫總統不快,絕不為也。」 這又是一次魏徵直諫的表現,可是蔣中正依舊信任陳誠。
1960年為了蔣中正續任第三任總統, 蔣陳兩人對過程有許多不同看法,加上陳誠不滿台灣政局, 7月3日向蔣中正請辭兼任行政院長,蔣中正當時不同意, 請陳誠多忍耐,還送了菜根譚選集一冊,要陳誠多看。幾天過後, 陳誠跑去金門,遠離台北政壇的紛亂。
見陳誠遲遲不歸,蔣中正找人送信給陳誠,請陳誠趕快回台灣。 陳誠在7月20日日記留下信函內容,「弟對吾果有信仰, 則應信託余數十年來,辛酸屈辱與成敗得失之經驗,完全聽命, 而不自做主張,乃為今後處事唯一之道,如此雖不能必其成功, 但絕不至於失敗,乃可自信革命事業雖有主義與國家之成敗存亡, 而實無個人榮辱毀譽可計,否則革命早已絕之, 此不僅得利於忍辱負重,而亦由於逆來順受與順天樂道中得之, 務望吾弟多從樂字與順字,多加修養。」 蔣中正很含蓄地表達了陳誠脾氣不好,要多從樂與順學習,
1961年7月2日,蔣陳兩人為了反攻大陸大吵一架, 根據陳誠日記,蔣中正認為8月事最好時機, 但陳誠認為時機不恰當,沒等陳誠話說完,兩人就吵了起來, 蔣中正批評陳誠,懷疑三軍不能作戰,破壞統帥威信,阻撓其反攻。 陳誠說,總統這樣說法事懷疑他的人格,他非但不能做事, 且不能做人。兩人正吵得厲害,宋美齡出來當和事佬。
反攻大陸是蔣中正最念茲在茲的事情,陳誠居然也敢有意見, 陳誠作為國民黨二號人物,對反攻大陸多有疑慮, 顯示他真是一位現代魏徵,勇於直諫。蔣陳兩人相識數十年, 彼此經常意見不同,鬧意氣,到台灣後,居然成了正副總統的組合, 陳誠能夠成為中華民國行憲後第二位副總統, 他與蔣中正兩人彼此的信任,顯然十分深厚,外人不易理解, 即使兩人爭吵數十年,都不影響對彼此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