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靖
日本侵略中國,發動太平洋戰爭,最後戰敗投降, 國共內戰讓中日和約談判,增加不少困難, 撤退台灣的國府在國家地位衰退下,難與日本平等交涉, 戰敗國日本姿態反而高於戰勝國, 若非韓戰升高東西方陣營的意識形態衝突, 促成日本難以與大陸的中共展開交涉,面對分裂的中國, 日本採取了最符合其自身利益的立場, 就是希望台灣不要與大陸統一,一方面是不希望國府反攻大陸, 造成亞太區域不安定,破壞和平,可能使日本再次捲入戰爭。 另一方面,日方不希望台灣為屬於敵對陣營的中共控制, 更主張台灣獨立,以減緩日本的安全威脅。
從戰後到現在,無論國民黨與民進黨在台執政, 日方的態度都是一樣的,就是與台灣保持親善, 避免台灣太過親近大陸。日方長期以來的政策, 在早期就是兩個中國,也就是現實上承認國府的地位, 也接受中共進入國際社會,兩岸雙方保持和平,不要有戰爭。 日本在1960年代就提出了蔣中正總統活著時候, 可以維持兩個中國,若蔣中正死了,那麼就要考慮推動台灣獨立, 確保兩岸的分裂,不使台灣被中共控制。
日本雖然搶在美國前面,先與北京建立外交關係,與台灣斷交, 這是日本的現實主義使然,日本在美國外交路線轉向後, 不能不調整,但在戰略上,不願見到兩岸統一, 不使台灣為大陸所有,在這個觀點上,日本始終沒有改變。
日本在戰後的國際政治上,採取現實主義,以符合日本利益為標準。 當國共內戰情勢塵埃落定後,日本雖仍在美軍占領期間, 但是日本政府觀望西方大國的政治風向, 很快地就嗅到了不同的東西,英國對北京友善, 否認在台的國府聲稱代表全中國的合法地位,美國卻因為韓戰緣故, 支持國府。兩大之間難為小,日本採行折衷的對台政策, 尤其日本政經穩定處處仰賴美國供給, 只好選擇與國府發展政治關係,願意與蔣中正簽和約, 但也希望能與大陸建立經貿往來。
根據國務院公開檔案,1951年5月19日, 日本總理吉田茂請外務省事務次官井口貞夫向美方傳達, 日本政府沒有任何意願與中共政權簽署和約, 日本政府希望與在台灣的國府簽署和約。12月18日, 吉田茂向美方表達了對美英兩國的外交政策不同,他感到十分困惑, 英國要日本與他們一致,要與中共建立關係, 英國將東南亞畫為他們的貿易區,要日本與中國大陸做生意, 可是美國也要日本承認國府。吉田茂告訴美方, 台灣省主席吳國楨寫信給他,希望與他在日本秘密會面, 但他認為秘密見面不是個好主意,所以婉拒了吳國楨的請求。
有關日本和約問題,最能反映當時情況的複雜與日本的現實, 台灣若無美國當靠山,根本難以與日本展開交涉。 1950年6月韓戰爆發,影響日本和約的談判進行, 由於韓戰也影響日本國家安全,美國希望趕快與日本簽訂和約, 讓日本可以合法重建武裝,維護自身的安全, 美國軍力難以繼續兼顧朝鮮半島與日本本土安全。1951年當時, 美國擔憂蘇聯可能趁韓戰,出兵日本北海道, 日本安全問題成了重大隱憂,從國務院公開檔案可以看到, 1951年1月4日, 擔任和約談判的美國特使杜勒斯曾向國務卿艾奇遜表達和約拖延, 對美國不利的看法。
8月9日,杜勒斯與英方會談時, 英方堅持必須各國與日本簽訂和約生效後, 日本與中華民國才能簽和約(因為國共內戰之故, 舊金山和約簽署時,排除中華民國參加)。杜勒斯提醒英國, 日本要加入聯合國,仍需要中國的支持。一個月後, 舊金山和約完成簽署,但是仍需要美國參議院的同意, 和約才能生效。
1952年1月10日,白宮將與日本簽訂的和約送入參議院, 尋求國會通過,同日美英雙方也展開對話, 根據國務院公開的會談紀要,杜勒斯表示, 他不同意參議員要求日本立刻與國府簽訂和約的要求, 也不希望參議院通過和約時, 還有要求日本盡快與國府簽和約的附帶條件。
杜勒斯說,他信守與英國政府的承諾, 讓日本在其最佳利益下有自由的選擇,不能強迫日本與國府簽和約, 迫使日本承認國府代表全中國。日本與國府的和約問題, 必須在多國簽署的和約生效後,才可以開始談判。 可是他也相信以近年來的美日關係, 他無法想像日本會追尋與美國不同的遠東政策。
艾奇遜補充杜勒斯的說法,他表示,日本要與國府有限的協議, 會十分的困難。國府手上握有強力的牌可打,國府會運用參議員, 提出延後通過和約,直到參議院能夠了解日本與台灣的協議, 是否滿足了國府的要求。這樣已經很糟糕了, 但是還有更讓人氣餒的,參議院可能通過和約時, 加上附帶條件限定必須日本與國府完成和約, 美國與日本的和約才能生效,這不只對美國不好, 更會讓所有簽約國面臨很大的困難。 由於美英兩國對於戰後局勢與國共內戰的看法不同, 也就影響到日本對台的態度。
從大陸退到台灣的國府,始終堅持自己代表全中國,蔣中正的信念, 卻無法在國際社會獲得普遍的認同, 台灣也沒有足夠的實力改變國際社會的態度,在這個背景下, 現實的日本自然是一方面順從美國壓力,與國府談判和約, 但另一方面接受英國的觀點, 不在和約條文當中出現承認國府代表全中國的文字。
1952年4 月7日,日本盟軍總部給國務院的機密報告指出, 日本一般認為台北的國府只是個微小的力量,與台北簽和約, 日本沒有太多的利益,就算不簽,也沒有多大損失。 迫使日本對台北讓步,在有關中國大陸的部分,會造成嚴重的反彈。 日本朝野政黨都不太支持日本與台北簽和約, 是憑藉著吉田茂個人威望,才能促成開始談判。 在日本獲得獨立之前(當時美軍仍占領日本),以及韓戰結束, 日方非常不願意對未來的中國政策產生任何偏差的影響, 因為承認國府對大陸的主權, 這個立場非常明確的不可能為英國所認同。
國府與日方談判多時, 最後終於在1952年4月28日完成中日和約簽署, 可是根據1950年代擔任蔣中正總統侍從秘書沈錡的回憶, 中日和約在台北賓館簽署時,他形容現場地方太小,秩序大亂, 首長沒有預訂座位,被群眾擠來擠去,實在不像樣。 辦事人員忘了帶吸墨灰或吸墨紙, 臨時以草紙及棉花代替吸乾簽字的墨汁,真使日本人看不起, 沒有冷氣,天氣悶熱不堪,日本代表團全體穿長禮服,整齊畫一, 我們只有外交部長葉公超與禮賓司長王季徵穿長禮服, 其他團員都穿便服,據說曾經請撥作禮服經費,但沒有批准, 真是可憐,在這件事情上面,戰敗國已經強過戰勝國。
沈錡的感嘆,也正是雙方地位實質的變化使然。國府身為戰勝國, 與戰敗國簽和約,卻毫無勝利之姿,反而是藉美國壓力, 促成雙方完成簽約,戰勝國因為內部情勢變化,苟延殘喘, 朝不保夕,戰敗國卻得助於國際情勢變化,快速地重新站立起來, 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重要盟友。
日本在非常勉強的情況下,完成與國府的中日和約談判, 解決的戰爭問題,但在這過程當中,國府為了換取日本同意, 以及爭取日本承認國府的外交關係,放棄了對戰爭責任的追償, 造成了日後許多紛擾,至今無法解決,頻生爭議。
即使與國府簽了和約,在台北成立大使館, 派了芳澤謙吉擔任戰後第一位日本大使, 但是日本對國府毫無尊重之心,心中充滿輕蔑。 根據國務院公開檔案, 美國駐日大使墨菲在1953年2月16日給國務院的電報, 引述日本外相岡崎勝男的說法, 岡崎懷疑國府有實施大規模登陸大陸的能力, 國府只有在美國的協助下,才有辦法實施小股部隊的登陸, 在有限的區域內占領五六天罷了。
岡崎說,日本政府相信如果國府對大陸實施大規模登陸, 一定會有許多個別的官兵叛逃,尤其是年紀比較大的士兵與飛行員, 年齡大約在28歲到29歲之間,因為他們在大陸有親人。 國府軍隊在大陸許多地方的名聲不太好, 因為有很多指控他們在離開大陸時對地方進行勒索。
岡崎甚至在分析國府反攻大陸困難時, 引用日本軍隊侵略中國時所遭遇的困難。岡崎表示,日軍占領中國, 深入中國領土時,補給問題讓人十分頭痛, 他相信國府軍隊在大陸會與日本人一樣不受歡迎。
對於像是岡崎這樣的日本政府首長來說,日軍侵略中國的教訓, 居然只是補給困難,讓人頭痛, 日軍不受中國人歡等等迎這樣的層次, 日本究竟有無對於發動侵略戰爭,有任何反省與醒悟, 從岡崎的心態即可得知,不過,日人對於蔣中正反攻大陸的現實點, 卻也點出了國府當時的窘況,因為是內戰緣故, 許多人被迫來到台灣,難免產生思鄉情緒,從而厭戰, 日本在一旁看得清清楚楚,台灣駕機逃回大陸的人也不少, 只因兩岸無法找到合理解決內戰的方式, 也就讓兩岸分裂持續了幾十年, 造就了兩岸不少骨肉分離的人間悲劇。
1953年9月3日美駐日大使館給國務院的日本政情分析機密報告 稱,日本政府認為國府偏離現實, 蔣中正是一個失去國家與未來的人,日本擔憂美國管不住國府, 讓國府單方面行動,將美國捲入戰爭,如果美國被捲入戰爭, 日本也難以避免捲入戰爭。這份分析顯示日本不希望台海有戰爭, 因為戰爭結果是不明確的,但可以確定會把鄰近國家都拖下水, 這是日本極力避免的。
日本對兩岸初期採取政經分離,對台發展政治關係, 對大陸發展經貿往來,其實日本內裡的思考始終是一樣的, 就是兩岸要保持和平,台灣應由對日友善的勢力控制, 至少國府較中共對日本威脅小。根據國務院檔案, 1964年12月29日美國駐日大使館給國務院的電報, 分析日本政情,對於日本總理佐藤榮作有關中國問題的看法, 電報中指出,佐藤榮作認為台灣不能被中共拿去, 美日在這個問題上必須有一致的策略。佐藤榮作也認為, 只要蔣中正活著,中華民國就不會放棄代表全中國的主張, 日本會維持兩個中國的平衡主張。但是蔣中正死後, 就需要一個以台灣獨立為名義的長期解決方案。
這份電報也指出,佐藤榮作比外務省更反對中共進入聯合國, 非常明顯地認為這是日本政府在中國問題方面,最重要的防衛線。 佐藤榮作也希望能夠在聯合國抵擋不助壓力允許中共進入聯合國後, 必須找到某些因應之道, 他也希望能找到方法避免中華民國與日本斷絕關係。
1964年這時佐藤榮作才剛剛擔任日本總理沒有多久, 他對於兩岸的看法其實就是保持兩個中國,若不行維持兩個中國, 就搞一中一台, 1971年11月30日從美國駐華大使館給國務院的電報, 就呼應了佐藤榮作的政策路線。這份電報提到張群訪問日本, 佐藤榮作與岸信介都請張群向蔣中正傳達他們的訊息, 他們認為中華民國的未來,就要採行分離路線, 放棄對大陸的所有主張。
日後在北京積極運作一個中國之下,即使台灣想要搞一中一台, 都已經變得困難,不易得到國際社會認同, 這是雙方實力對比消長所致。日本與台灣的關係在斷交後, 就是原本的一中一台路線,只是無法有正式外交關係的差別, 但是日本對台態度保持友善,無非就是避免因為對立, 促成台灣往大陸靠攏, 現在的日本政府對台灣的國民黨政府或民進黨政府, 都能保持友善關係,可是日本對台的親善, 在中國統一的根本問題上,可能就不是件好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