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國彥
黃埔軍官學校初期的兵源(上):精挑細選的黃埔一期
我外祖父(圖1)一腔熱血,卻也糊裡糊塗,就到了黃埔,就加入了教導第二團,沒有受多少訓練,就被開赴粵東,擔任著名的「棉湖戰役」側翼。那一場大戰,教導第一團半數陣亡,號稱「五百支步槍」的黃埔一期畢業生死了十分之一。他二十二歲,死神在上空盤旋,他懵懂地活著與戰鬥,幸好死神沒有找上他,否則,就沒有我的母親與我
圖一、外祖父高民,黃埔軍官學校時期的照片。
我問外祖父:「你們哪來的兵員,哪來的槍砲,先東征,後北伐?」,他點著煙,在西曬的陽光裡,任煙霧輕飛,說:「孫中山有他的辦法!」,就沒再說什麼。
中國這麼大,人這麼多,星星之火,怎麼開始的?如何由廣東珠江的一個小島出發,燎燒整個中國?最近我開始研讀材料,以下是讀書所記。
民國十三年二月一日,孫中山任命蔣介石為「國民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王柏齡、李濟琛、沈應時、林振雄、俞飛鵬、宋榮昌、張家瑞七人為委員,負責籌辦軍校事宜。二月十日,籌備委員會議定了全國各省區招考學生名額,預擬招錄共三百二十四名,為防止地域觀念作祟,名額分給東三省、察哈爾、熱河共五十名,直隸、山東、山西、陝西、河南、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各二十名、另保留給湘軍、粵軍、桂軍、滇軍、豫軍各十五名,國民黨烈士子弟二十名;另是需要開三十至五十名為備取生。(註1)
由此招生計畫可知,招生是以全國為佈局,使其成軍後不會因地域關係而成為某省人士集結把持的地方軍;只保留了少數名額給各參加護法的地方軍,不致被他們貍貓換太子,巧取豪奪。至於各地招生,則委由參加完「第一次全國黨代表大會」的各省代表返鄉秘密招募引介。
籌備委員會才成立二十天,二月二十一日蔣介石忽然留書出走,並且吩咐王柏齡等人也做出走的準備,廖仲愷跑來挽留,已遲了一步,蔣已登上龍山船向香港而去。蔣介石離去的原因迄今未詳。廖仲愷認為是替孫中山管錢的楊西巖不發放辦軍校的錢,就打電報給人在上海的胡漢民,請他就勸蔣介石回粵。胡就從上海寫信給人在寧波的蔣先生:「、、、凡事必有相當之解答,所謂繫鈴解鈴,並非空言慰藉所可生效。今望兄以箇中原因見告。若其由有可以解決之方法,當電精衛(汪兆銘)使粵中照行。」(註2)。
孫中山並另於二月二十九日發電報給國民黨上海執行部,電文既懇切又嚴肅:
滬執行部轉介石兄:
軍官學校以兄擔任,故遂開辦。現在籌備既著手進行,經費亦有著落,軍官及學生遠方來者逾數百人,多為慕兄主持校務,不應使熱誠傾向者失望而去。且兄在職,辭呈未准,何得拂然而行?希即返,勿延誤。孫文。豔。(註3)
蔣介石在三月二日給孫中山回信,答應遵命回粵,信中也批評廣東現況:「內部乖離,精神渙散、軍事政治,棼如亂絲,用人認事,毫無統系,此番回任遲早雖成必敗;雖得又失,是則中正雖遵命回粵,難圖寸效」。蔣並建議由胡漢民擔任廣東省省長,(胡漢民時任上海執行部負責人之一,毛澤東也是負責人之一)。
蔣先生四月十四日離滬返粵,同行者尚有在上海養病好一段時間的許崇智。從三月初以來的一個半多月,孫中山及廖仲愷把廣州這邊的人事打掃了一遍:辦財物的楊西巖已經被免職,胡漢民也被孫中山電邀回粵,擔任大本營秘書長,軍官學校的經費已有著落。蔣先生在四月二十一日回到廣州時已諸事妥當,他重新視篆。
五月三日,孫中山下令,特任蔣中正為陸軍軍官學校校長。(圖二),
圖二、翻拍自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史料專輯,民國史研究叢書之七,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出版。
五月五日,第一期正取生進校,編成為第一、第二、第三共三個隊。兩天後,備取生一百二十人進校,共一百二十人,編為第四隊。第一次上課就要填表,全體加入國民黨,包括當時的共產黨學生亦然(註4)。學校中另有任職的軍官、士兵共四百零七人,學生共四百九十九人,全校共九百零六人。(註5)官校第一期學生中以湖南籍一九七人居首,廣東人一百零八人居次。當時全國報名人數近三千人,錄取率約六分之一,可謂寧缺毋濫。
軍校的課程有軍事學,也有政治學,每天都排的很滿,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馬克斯主義都列入正課;軍事方面有「步兵操典」、「射擊教範」、「野外勤務」、「戰術學」、「兵器學」、「築城學」、「地形學」。軍校的操場鄰近珠江口,漲潮的時候操場裡的水能漫過腳踝,照樣要出操(註4)
圖三、第一期學生在進行單兵訓練
民國十三年二月間,徐向前和十幾個年輕伙伴從山西太原千里奔波來到上海法租界環龍路四十四號國民黨上海執行部,由毛澤東接見,安排他們考初試,初試的科目有中學的代數、幾何、三角、理化。考試地點在上海大學。同時期應考的還有王仲廉、王敬久、王家修等「徐州三王」。國文作文題目是「各述來學之志」。也考英文,有英譯漢,漢譯英,填充題等。
學員也有直接到廣州的。例如,宋希濂與陳賡是湖南湘鄉人,聯袂到廣州報名,差點被騙,被軍政部安排到關帝廟去住,結果是程潛在為他辦的湘軍講武學校招生,可見當時各地方軍也都在爭募。兩人伺機開溜,後來都成為黃埔一期學員,雖為同鄉,在1927年寧漢分裂後分道揚鑣,兩人再見面時,已是二十多年後,宋希濂被關在解放軍的俘虜營裡(註6)。
黃埔一期畢業的名將鄧文儀也有類似遭遇,他是湖南醴陵人,和六個同學在民國十二年八月到達廣州,初期投入程潛辦的「教導營」,教導營後來遷到廣州市北校場,改名為「大本營陸軍講武學校」,他入營受訓後發現軍官學校在招生,就請假參加考試,當時有二十多位講武學校的學生參加,只有桂永清、張際春、黎道善及鄧文儀四個人考取,講武學校不允許去讀,他們鍥而不捨,仍溜去考複試,也錄取了,講武學校知道後,並不放人,鄧文儀裝病,日夜呻吟,學校送他到醫院醫治,他就藉機開溜,先躲到幾個湘軍朋友的宿舍裡,幫忙燒飯做菜,兩個月後才如願進了官校(註7)。事實上,程潛主持的講武學堂的學生稍晚也全部被黃埔接收,民國十三年十一月孫中山北上離開廣州之前批准將講武學堂的學生併入黃埔軍校,加上四川也送來二十個人,編成為第五、第六隊,這也是為什麼黃埔官校一期畢業生共計645人(註8)。。
鄧文儀後來成為蔣介石的得意門生,民國十六年在廣州執行「清黨」有功,被提升為少將,成為蔣中正的心腹,是「十三太保」之一,後來帶頭組織了一個情報偵察系統,稱「三民主義力行社」(外界稱為「藍衣社」),但他被誣陷貪污,蔣將該系統交給戴笠。政府遷台後,鄧文儀曾任內政部次長。民國七十九年(1990),受到與他同齡的鄧小平邀請(他們早年同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留學,有同窗之誼),訪問北京期間,全程有電視轉播。鄧文儀回台後組織了「台灣黃埔軍校同學會」,民國八十年帶了一百多人去會見鄧小平的政治繼承人江澤民,成為近年兩岸「退將」交流的主要平台。(註7)
與我外公密切相關的王仲廉等「徐州三王」到廣州後還要參加在廣東高等師範學校為期三天的複試,作文題目是戴季陶(圖四)出的「論中國貧弱的原因和挽救之道」。(註9)
圖四、 戴季陶。翻拍自方鶴齡著「蔣介石與蔣中正」,龍岡出版社,1994。
筆試之後,有一個學生因身高不足而淘汰,浙江口音急得大喊:「小個子就不能革命?」,恰巧廖仲愷在現場,過來關心:「你以前做什麼的?」
「在浙江老家教書。」
「不在家鄉教書,為什麼來報考軍校?」
小個子回答:「為了革命,打倒軍閥」
廖仲侃破例錄取了這個小個子,他就是後來的名將胡宗南,與陳誠、湯恩伯並列蔣介石三大愛將(註10)。備取生多被編入第四隊,包括胡宗南、王仲廉、王敬久、王叔銘、彭善、冷欣、馬志超等人。正取生中當然有更多後來的名將,如桂永清、陳大慶、賀衷寒、杜聿明、關麟征、鄭洞國、陳明仁、李默庵、李仙洲、許繼慎、黃維、左權等。
由這些情況來看,第一期黃埔招生把關很嚴,層層考選,寧缺毋濫。
註釋(參考文獻)
註1:毛思誠著,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上輯),第251頁。
註2:黎東方,蔣介石序傳,第119頁。
註3: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史料專輯,中華民國史料中心出版,第326頁。
註4:徐向前,1990,回顧黃埔軍校。代序,收於尹家民著,蔣介石與黃埔三杰。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註5:黎東方,蔣介石序傳,第123頁。
註6:李金明編著,黃埔大對決(上),靈活文化,2009,第62─63頁。
註7:鄧元玉著,民國將軍女,我們出版(2013)。第3頁、17-20頁、76─84頁、340─342頁。
註8: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史稿,第二冊、第四篇、第一章。
註9:王柏齡,黃埔軍校開創之回憶。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表大會史料專輯,第373頁。王柏齡民國二十七年十二月寫於重慶。
註10:李金明編著,黃埔大對決(上),第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