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靖
中國是二次大戰戰勝國,戰爭結束後,如何接受日軍投降, 因為牽涉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在亞洲的殖民地利益, 中國政府頻頻受到牽制杯葛, 蔣中正雖是中印緬戰區盟軍最高指揮官, 英法兩國卻不斷挑戰蔣中正在中國戰區接受日軍投降的權利。 顧及歐洲戰後情勢巨大變化,美國也不得不遷就英法兩國, 不能主持公道,任令西方國家欺壓中國政府, 杜魯門沒有繼承羅斯福的政治理念,拉攏法國, 允許法國勢力重新回到印度支那, 最終也讓美國介入越戰付出慘痛政治代價。 香港問題雖然晚了許多年, 仍在1980年代的中英談判過程中順利解決, 歷史潮流也許可以阻攔一時,卻不可能擋下來。
早在1943年美英中三巨頭會面的開羅會議當中, 羅斯福與蔣中正會面討論時,兩人曾討論到香港與印度支那問題, 羅斯福在有關收復中國失土的問題上,主動提到香港問題, 蔣中正深知香港問題牽涉英國政府,非常敏感, 所以非常技巧地回答,他請羅斯福在提出其他更多想法之前, 先與英國政府討論這個問題。
討論到韓國、印度支那、泰國的問題時,羅斯福認為, 美中雙方對於韓國、印度支那、泰國未來地位應該有共同的理解, 蔣中正表示同意, 蔣中正強調中美一起合作協助印度支那在戰後達成獨立, 羅斯福也表示了他的認同。
因為羅斯福與蔣中正在開羅會議期間, 討論有關這些殖民地未來地位的政治安排,引起英法等國的疑慮。 羅斯福反對歐洲帝國主義殖民政策,有心在戰爭結束後, 給予殖民地爭取獨立的機會,也與蔣中正獲得共識, 要一起努力推動,羅斯福的政治態度,看在英國與法國眼裡, 很不是滋味,因為這表示戰後他們可能會失去原先的殖民地, 羅斯福在1945年戰爭結束前病逝,副總統杜魯門繼任, 杜魯門並沒有與羅斯福一樣強烈的使命感, 面對戰後複雜的政治情勢,蘇聯在歐洲成為新的霸權與危機, 杜魯門在歐洲需要英、法兩國支持, 不得不在歐洲優先的外交政策上,在有關亞洲殖民地問題上, 對英法兩國的步步進逼讓步,
英法兩國也不信任蔣中正,擔心蔣中正的態度, 會影響到法國在印度支那與英國在香港的利益, 在戰後關於日軍受降問題, 處處挑戰波茨坦宣言的條件與盟軍總部的命令, 蔣中正失去羅斯福的支持後,很難在國際交涉上與英法兩國力爭, 只好處處退讓,中國雖為戰勝國, 卻不能在列為中國戰區的香港與印度支那等地,順利接受日軍投降, 遭到英法處處杯葛,爭論半個多月,杜魯門此時已不能主持公道, 見證弱國無外交, 也預見了日後杜魯門政府在國共內戰當中背棄國府。
日本廣島與長崎遭受原子彈攻擊後, 內部關於持續戰爭的態度開始動搖,1945年8月9日, 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發電報給國務院, 因為赫爾利被通知日本可能投降,已經指派兩位軍官受理日本投降, 可是國務院沒有提到中國參與受降, 他建議由蔣中正或者蔣中正指定軍事代表, 受邀參加接受日本投降的儀式,否則這對於中國與日本八年抗戰後, 在亞洲的聲望是不公平的。12日赫爾利給國務院電報轉達, 中國方面由軍令部長徐永昌陪同麥克阿瑟接受日本投降。
此時英法兩國開始蠢蠢欲動,13日,赫爾利給國務院電報稱, 法國想把從越南撤退到雲南昆明附近的5000多人送回越南, 占領法屬印度支那,法國人找上盟軍中印緬戰區參謀長魏德邁, 要美軍提供飛機空軍法軍回越南。法方也威脅外交部次長吳國楨, 如果不允許法軍回到越南,對於中法關係會有非常不利影響, 嚴重傷害雙方關係,如果中國軍隊進入越南,也會有很大的麻煩。 吳國楨告訴對方,根據盟軍事先的安排, 法屬印度支那是屬於中國戰區,蔣中正是中國戰區的最高指揮官。 赫爾利引述魏德邁說法,廣西南寧有國府軍隊兩個師, 也許會派去印度支那,協助日軍受降。
赫爾利認為,法國急著盡快恢復在印度支那的支配, 不希望有任何中國軍隊進入印度支那, 但是在波茨坦宣言只提到向中國戰區最高指揮官蔣中正或者蔣中正所 指派的代表投降,並沒有提到其他人, 法國人只是希望由他們接受日軍投降,挽回他們的面子。 魏德邁或者法國大使館都不能改變波茨坦宣言與目前所議定的投降條 件,他建議中法雙方協調,法方派代表參與受降。
14 日美國國務卿伯恩斯通知法國,印度支那的日軍受降, 北邊由蔣中正,南邊由英國蒙巴頓, 美方建議中英兩國邀請法方代表出席受降儀式。 還沒有解決法國重回在印度支那受降的爭議,英國又來搗亂。 16日,赫爾利給國務卿的電報稱,吳國楨給了一份英國的備忘錄, 對於英國要派部隊到香港接受日軍投降,恢復對香港的控制, 中國政府認為這與杜魯門有關投降的命令不同。 香港並不在英國受降的範圍內,而是畫分在中國戰區, 由蔣中正受降。17日,赫爾利從吳國楨處知道, 國府同意法軍進入印度支那,參加日本投降儀式。
18日,英國首相艾德禮給杜魯門電報,反對香港列為中國之內, 英國歡迎中國政府派代表參加受降。同日, 參謀聯席會主席萊希通知美軍將香港排除在中國戰區受降之外。 中英雙方政府就這樣你來我往,對於香港受降問題互不相讓, 英國還要主張,印度支那受降, 英國在西貢是接受全部印度支那日軍的投降, 中國政府只是在歸屬於中國戰區的印度支那北方接受日軍部屬的投降 ,擔心中國勢力介入法國在印度支那的殖民地。
21日,赫爾利轉達杜魯門一份蔣中正措詞強硬的文件, 中國方面要求英國不應派兵登陸香港,美英可以派代表出席, 由中國戰區代表主持的香港日軍受降儀式, 英國不可片面改變波茨坦宣言的投降條件與盟軍總部的投降命令。 蔣中正說,他願意在投降典禮之後,再授權英國部隊進駐香港。 但是美國親歐態度占了優勢,同日,杜魯門也回覆蔣中正, 已經告知在美國的行政院長宋子文,將香港交給英國受降的決定, 美國對於這個決定,無關乎香港未來地位的認定, 只是個軍事行動層面的問題, 杜魯門也認為蔣中正此時大概也不願意提起香港的地位問題, 希望大事化小。
23日,赫爾利由重慶發電報通知杜魯門, 蔣中正將授權英國指揮官在香港接受日軍投降, 同時指派中美代表參加受降,蔣中正向杜魯門說明, 要做這樣的讓步,是非常困難的, 但他非常願意在各方面與杜魯門保持合作。杜魯門立刻回覆蔣中正, 非常感激蔣中正的深思熟慮,讓英國指揮官在香港接受日軍投降, 化解了一個困難的情況。
中英雙方仍為了面子問題爭論不休,27日, 英國表達不願意接受英國軍官是在蔣中正授權下接受日軍投降, 這應該由英國政府指派軍官受降,中美可指派代表出席受降儀式, 英國政府指派海軍少將哈括特(Harcourt)在香港受降, 迫於無奈,蔣中正為了保留顏面,只好告訴杜魯門, 他授權哈括特在香港接受日軍投降。
香港問題才稍稍有了緩和,這時候法國又出招搗亂,31日, 國務院通知赫爾利,法國主張印度支那只有一個受降區, 就是英國區,如果這不容易辦到, 那麼印度支那北部地區的日軍指揮官向中國戰區投降, 但是日軍部隊是向英國授權的法軍投降。9月6日, 赫爾利告訴國務院,中國軍隊已經出動到印度支那, 無法按照法方的建議讓步。印度支那最終還是由中國戰區受降, 因為法軍人數不多,加上美國並沒有如支持英國那般堅定支持法國。
戰爭結束後的受降問題,西方列強仍在堅持殖民地利益上面不讓步, 才會出現英法杯葛中國戰區受降的爭議,雙方往來半個多月, 中國政府對於香港問題只能忍讓,畢竟美英關係密切, 當時中國政府也沒有馬上收回香港的企圖,印度支那在日軍投降後, 仍歸法國殖民統治,法國雖設法推動政治改革,穩定當地局勢, 但是情況已經有所改變, 殖民主義終究不敵印度支那的民族主義的強大力量, 法軍遭越盟軍隊包圍,在奠邊府戰役慘敗後, 法國終究是退出了印度支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