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靖
國府從大陸來台後,遇上兩位美國海軍上將,英文名字不同, 但是發音都相近,中文翻譯可用「柯克」,這兩位柯克,一位柯克( Charles M. Cooke, Jr.)在1950年代幫助國府度過風雨飄搖的難關, 另一位柯克(Alan Goodrich Kirk)在1960年代被甘迺迪總統派來台灣,擔任美國大使, 態度高傲,處處牽制國府軍事行動,國府非常討厭這位柯克大使, 最後這位大使成了任期最短的美國大使, 這位柯克大使還被副總統陳誠寫在日記裡狠狠批評, 可說是臭名滿天下。
Charles M. Cooke, Jr.
國府1949年12月遷台,當時美國棄台灣不顧, 對共軍攻占台灣保持觀望。駐台領事館代辦師樞安也不支持國府, 不斷向國務院報告國府危在旦夕。柯克後來在美國參議院會議, 告訴參議員,師樞安的報告與實際情況有落差, 那些報告只是為了迎合國務院既定的政策,並不是真實的。 柯克幫國府澄清許多不實傳聞,也親赴戰地協助國府軍事行動, 柯克是當時最支持國府的美國友人之一。
1949年10月,共軍南下廣東、福建,國府前途悲觀, 這時宋美齡傳來好消息,曾經是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司令的柯克, 將以私人身分協助國府組織軍事顧問。柯克從1950年2月抵台, 1952年2月離台,兩年之間,擔任國府軍事顧問, 直到美軍顧問團在台設立,柯克才功成身退。
柯克在第七艦隊司令期間,親眼見到國共內戰被美國拖垮。 根據參議院在1956年10月的一項會議紀錄,柯克告訴參議員, 當國府軍隊擊退中共軍隊時,美國在中國的代表(馬歇爾) 就會強迫國府停火。 1946年8月因為國府沒有配合馬歇爾的要求, 馬歇爾下令停止美國交運彈藥與武器裝備給國府軍隊, 這項武器禁運持續了10個月,直到1947年5月。
柯克引述馬歇爾1946年8月或9月間對他的談話,馬歇爾說, 關於禁運武器,我們是先武裝了國府軍隊, 然後我們又解除了他們的武裝。馬歇爾這番風涼話, 正是國共內戰初期國府無法順利進行的原因之一, 導致後來軍心渙散,政治秩序崩解。
柯克自海軍退伍後,回到美國加州居住,但是眼見國府敗走台灣, 遠東情勢丕變,柯克到華府與保力(William Douglas Pawley)合作,柯克說,他與保力要組織美軍退伍人員, 到台灣幫助國府。保力從事飛機生產製造, 與中國近代航空事業發展,有很密切的關係。抗戰期間, 協助推動成立美國航空志願隊,也就是俗稱的飛虎隊, 對抗日軍侵華。保力與美國共和黨關係密切,與總統艾森豪、 中情局長杜勒斯也都是好友,對國府更有濃厚感情, 在民主黨政府放棄國府期間,保力在美國以民間身分協助支持國府。
根據參院會議紀錄,柯克向國務院提出正式援助國府的請求, 也透過總統助理,向杜魯門總統提出非正式的請求, 但是都沒有回音,也不置可否。1950年1月5日, 美國聲明不管台灣的未來,南韓在美國的戰略考量之外。 柯克認為這會對美國產生嚴重影響, 他跑去華府找國會議員反映看法, 但是沒有人能夠改變杜魯門政府的錯誤決策。
柯克說,他在華府看到台北領事館關於台灣情勢的報告, 他認為這些報告是錯誤的。因此他利用國際新聞通訊社( International News Service)記者的身分,在1950年2月11日抵達台灣。 柯克不是只出一張嘴,他親自到戰地, 他在海南島與舟山群島撤退前,實地到海南島與舟山看看, 國府自舟山撤退就是出自柯克向蔣中正的建議。
柯克抵台後,立刻由東南軍政長官陳誠接見, 3月1日蔣中正復行視事,陳誠升任行政院長, 柯克對國軍將領發表演講,談部隊團結、分層負責與授權。 國府重要軍事決策,柯克幾乎都有參與。從陳誠日記可以看到, 蔣中正受柯克意見影響,決定撤軍舟山,為了這項決定, 蔣中正幾乎與國府其他軍政要員翻臉。
5月3日,蔣中正邀集參謀總長周至柔、行政院長陳誠與柯克, 討論舟山群島情況,蔣中正接受柯克分析主張撤軍,但陳誠、 蔣經國、周至柔都反對,陳誠在日記批蔣一意孤行,危險可怕。 周至柔甚至要求撤銷國防部,表達對舟山撤軍的不滿。
柯克始終懷疑台北美國領事館給國務院的台灣情勢報告, 內容與實際有落差。他在參院批評台北領事館的報告, 是遷就國務院政策寫出來的,不是根據實際的情況寫出來的。 也就是說,要把台灣描繪成極端危險。 柯克批評美國在台缺乏情報資源, 只有領事館內受到師樞安控制的幾位武官, 所以他常要向武官說明實際的情況,避免他們被誤導, 海南島撤退時,美聯社記者關於國府撤退情況的報導就是錯誤的, 柯克找武官說明他到戰地觀察的實況,以免外界受錯誤訊息影響。
柯克向國會舉證兩起事件, 說明領事館不讓美軍了解台灣的真實情況。 第一起是1950年3月到4月間,日本盟軍總部的參二(情報) 部門的副手佛地爾將軍(Fortier) 想到台灣看看實際情況如何,但是師樞安拒絕佛地爾到台灣, 佛地爾後來是利用去東南亞考察,回程搭飛機中途降落台灣, 停留台灣數日,才能大致了解台灣的情況。
另一起事件是領使館的武官曼寧所呈報有關台灣情況的報告, 與領事館的報告內容不一樣,他後來直接向國防部(War Department)報告,因為這樣曼寧被撤換職務, 從台北調去東京,他後來到東京,也由曼寧處親自證明這起事件。
柯克還舉例稱,在撤退舟山群島後, 這些武官堅信他們收到可靠的情報,國府也要從金門撤退, 但其實根本沒有這回事情, 但他們仍然認為自己獲得的情報是正確的,同時向華府回報。 柯克說,這些武官都是受師樞安指揮。
柯克以實際在台灣觀察的資訊,向美國官方提出他的見解, 希望避免美國制定錯誤的對台政策, 但美國政府並沒有把柯克當一回事, 駐台領事館也對柯克的作為很不友善。1950年6月韓戰爆發, 8月師樞安就被調回國務院。
1951年5月,韓戰仍在進行當中,美國改變政策, 在台設立美軍顧問團(MAAG), 柯克也在1952年2月離開台灣, 回到美國的柯克仍努力為國府向美國各界發聲,爭取各方支持國府, 柯克到參議院開會,也將他從國共內戰以來, 有關美國政府如何傷害國府的所見所聞,詳細地向參議員說明。
1950年代有個支持國府的海軍上將柯克, 到了1960年代卻出現了一位極力打擊國府的海軍上將柯克, 這位柯克被甘迺迪總統派來台北擔任美國大使, 柯克大使是在1962年6月7日到任, 1963年1月18日離任,任期不到一年, 柯克大使健康情況不佳,從台灣回到美國後不久病逝美國, 但是柯克大使對國府的傷害,不下於當年的馬歇爾, 因為柯克大使不斷阻擾蔣中正反攻大陸的努力。
Alan Goodrich Kirk
柯克大使的前任美國大使是莊萊德, 但是甘迺迪總統認為莊萊德沒有能力阻止國府反攻大陸, 甘迺迪拒絕支持國府反攻大陸, 選派也是海軍上將出身的柯克擔任大使,要說服國府放棄反攻大陸。
從美國務院檔案可以看到,柯克大使上任前,他告訴甘迺迪, 台灣只是想把美國捲進反攻大陸的計畫裡。 他建議甘迺迪在沒有具體的大陸情報支持下,美國不要支持台灣, 甘迺迪接受建議。柯克大使的立場,顯然符合甘迺迪的期望。
柯克大使與國府相處很不愉快,來台後處處找國府麻煩。 陳誠日記在1962年7月多次提到, 從國共內戰馬歇爾調停的教訓,蔣中正覺得不能再上美國人當, 蔣中正不願意與柯克大使討論反攻大陸。
9月6日,柯克大使與蔣中正會面, 蔣中正與柯克大使兩人當面吵了起來, 蔣中正不滿柯克大使拿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施壓, 蔣中正批評條約讓國府綁手綁腳。柯克大使也不客氣反問, 蔣中正是要廢棄條約嗎?希望美國停止軍事與其他援助嗎? 他不能夠理解蔣中正真正的意思。蔣中正也不假辭色回答柯克大使, 修改條約與否是美國自己要決定的政策。
柯克大使與蔣中正會面,總是態度強硬, 與其他國府官員的相處也很不好,一幅高高在上的樣子。 陳誠在日記批評柯克大使,談話不成體統。
柯克大使赴台沒有多久,蔣中正就不願意再見到他, 不想與美國大使討論事情,直到這位大使離開台灣前, 蔣中正與宋美齡才勉強為柯克大使舉辦了晚宴, 但仍不願與他談正事。
1963年2月4日,回到美國的柯克大使前往白宮見甘迺迪, 柯克說,他在台北見不到蔣中正,蔣中正認為他不瞭解中國人, 還經常利用別的美國訪客協助傳話給美國政府。
當時蔣中正許多重要事情,都不與柯克談, 反而與到台灣訪問的美軍將領談,完全孤立柯克。 蔣中正是透過中情局駐台站長克萊恩,代為向白宮傳話, 以免被柯克大使阻擾或者亂傳話。
1962年3月莊萊德離任返美,柯克拖延數月才到台灣赴任, 1963年1月18日柯克回美治病,10月病逝, 柯克成短命大使,在台北待了不到十個月, 最大貢獻就是成天找蔣中正與國府官員吵架,阻擾國府反攻大陸。
兩位柯克海軍上將,對於國府是兩種情感,兩種態度, 一如台灣與美國多年來的互動,有人傷害台灣,有人保護台灣, 但這些美國人真正考慮的,還是他們所作所為, 對於美國能有多少利益,從這方面而言,兩位柯克海軍上將, 其實仍然是一樣的,差別只在於對國府友善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