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靖
台灣研發核武, 遭美國在1977年與1988年兩度出手重種打擊, 終於停止研發核武。從事後看來,兩蔣父子對於核武的看法, 態度並不見得一樣。 蔣經國對於在兩岸軍事衝突當中使用核武的看法,非常保留, 早在台灣研發核武初具成果時,就已經表達了保留態度。 參謀總長賴名湯生前的日記多有紀載蔣經國對核武的保留態度, 甚至與以色列研發射程400公里的地對地飛彈, 蔣經國都表示反對。蔣經國的保留態度,或許是顧慮維繫對美關係, 但是台灣軍方投入研發核武, 也正是顧慮美國對台援助可能有一天會消失的顧慮使然, 可以確定的是軍方是擁護核武研發的,但是兩蔣的看法並不一樣, 最後下令停止核武研發的李登輝總統,一樣是基於政治考慮使然。
中國大陸在1964年成功試爆第一顆原子彈後, 蔣中正在台灣也認為不能落人於後,台灣才開始真正投入人力、 物力,開始研發核子武器, 地點選在當年協助台灣興建石門水庫的美國顧問留下的營區, 就在桃園石門水庫一帶,不過, 美方從一開始就密切注意台灣關於核武研發的所有動態, 台灣內部更有許多人基於不同原因與立場, 主動向美方提供核武研發的機密情報。
1964年10月,中共成功試爆原子彈, 蔣中正在11月24日出席亞盟會議時, 曾經宣稱反共諸國必須在中共尚未能使用原子武器前,消滅其政權, 核子報復政策不能用於亞洲。1965年元旦, 蔣中正更在元旦文告稱,要在中共完成核子武器及投放工具之前, 消滅核子武器製造基地,事後核子報復方法,不能施于中國。
蔣中正兩次有關大陸核武的談話, 都是在台灣還不具備核武研發能力背景下的談話, 尤其要摧毀大陸核武研發基地的意見,更是曾經與美國主動提出過。 根據美國國院解密檔案,早在1963年9月11日, 甘迺迪總統遇刺前兩個月,蔣經國以行政院政務委員名義訪問白宮, 與甘迺迪進行會談,當時真正的會談目的, 主要是美方反對台灣積極從事反攻大陸的軍事準備, 所以由蔣中正指派蔣經國,親自與甘乃迪溝通釐清雙方的態度。
蔣經國與甘迺迪會面時, 蔣經國說明當時台灣已經調整對大陸的軍事行動, 多為小規模空降突襲行動,而不是大規模的兩棲登陸戰, 甘迺迪問蔣經國,國府對於這些空降行動有些什麼看法。蔣經國說, 根據情況的不同,每次出動的人員從20人到200人都有。 這種行動不會引發世界大戰,卻可以讓中共窮於應付。 原子武器的發展與研究設施、飛彈營區都是空降突襲的可能目標。 這些行動的目的, 是要在未來12個月到18個月內削弱中共的力量, 然後看看情況如何演變。蔣中正總統的想法是想要在時間成熟之際, 在占領長江以南的一個或多個省,建立在大陸的立足之地。
對於蔣經國攻擊大陸原子武器研發設施的提議, 甘迺迪不免感到懷疑,他問蔣經國, 經由空運派出300人至500人, 到包頭這麼遠的原子武器研發設施,是否會被擊落呢? 蔣經國回答甘迺迪的疑問說,這個問題已經研究過了, 這樣的行動是可行的。
蔣經國會見甘迺迪的前一天,也安排會見了白宮國安顧問彭岱, 蔣經國告訴彭岱,國府已經掌握大陸的飛彈陣地與原子武器設施, 希望與美國合作,消除這些設施,阻遏他們的擴張。 彭岱很客氣地回答蔣經國,美國對於削弱大陸核子進步的各種方法, 都很重視,美國政府會謹慎研究每個可能。
蔣經國在1965年9月22日,以國府國防部長身分, 前往五角大廈拜會美國國防部長麥納瑪拉, 蔣經國希望爭取美國支持對大陸西南五省的攻擊行動, 在雙方對話過程中,麥納瑪拉問蔣經國, 是否需要美國出動核武或地面部隊支持國府。蔣經國告訴麥納瑪拉, 中華民國政府不希望使用核子武器。
儘管蔣經國表達了不使用核武的態度, 但是台灣仍然開始秘密研發核武, 1964年11月由國防部次長唐君鉑開始籌畫軍方的核武研發。 根據曾經擔任前外交部長王世杰生前所留日記, 1969年1月6日這一天, 王世杰記載了國科會主委吳大猷心情不好, 因為吳大猷反對國防部的核子武器製造計畫, 唐君鉑向別人罵他是漢奸。1月21日日記稱, 吳大猷對是否繼續來台工作,不無疑慮, 因為吳大猷堅決反對唐君鉑的核武生產計畫, 認為耗錢耗力而絕不能成功,這件事讓他遭到唐君鉑等人的攻訐, 王世杰勸吳大猷忍耐謹慎,繼續工作下去。
1969年9月22日,王世杰日記稱,政府與加拿大採購原子爐, 3500萬美元,四年完成,中科院院長閻振興簽字, 此事主動為國防部,動機或與企圖影響加拿大與中國大陸建交有關, 他覺得有欠妥當。1973年2月6日,王世杰日記稱, 關於台灣是否秘製原子彈問題,近來已經引起了美國政府憂慮, 原任美國駐華大使館科技顧問貝林士,月前曾來台, 向我政府有關人士立陳不宜向製彈方向投資,其言甚有理, 他日前與杭立武談及,兩人的看法也類似。 王世杰日記在2月10日部分, 也留下了兒子王紀五向他詢問政府生產製造原子彈是否合宜? 王士杰認為所需技術、費用,與美方反對, 都非我現實能力所易克服,故不宜進行製造。
從王世杰日記可以發現,核武研發在國府內部看法不一, 王世杰曾是蔣中正總統倚重的幕僚, 甚至蔣經國都認為不適合使用核武。不過, 1960年代當時台灣對大陸軍事反攻行動的計畫早已生變, 從1950年代後期到1960年代初期的積極籌備大規模兩棲作戰 反攻大陸,到了後來轉變為透過空降或者沿海滲透, 進行小規模的突擊行動, 雖然國防部仍然秘密進行國光計畫的參謀作業, 但這一切都僅僅是顧全面子,保存了反攻大陸的口號, 實際上政府早已經轉變,加上美國軍事與經濟援助,開始慢慢減少, 蔣經國與美方商談部隊組織調整, 所涉及的範圍包括人員精簡與部隊裁編, 並將在台軍事發展轉向強化防衛,反攻大陸早在1960年代後期, 就已經是口號,而不是目標了。
至於有關核武研究開發,多少與提供台灣核報復的能力有關, 但是在當時台灣安全的更重要倚靠的力量, 是來自美國的政治與軍事支持,核武問題在台灣內部的意見紛歧, 較大的考慮在於維持對美關係的穩定。
1972年12月4日,台灣研發武已經八年了, 11月6日華府出現了一份由國務院、國防部、財政部、中情局、 國安局等共同完成的台灣核武報告,這份報告名為「 關於台灣核武發展的能力與意圖」, 這很可能第一份對台灣秘密研發核武有關的情報研析, 其中對於台灣核武的研發進度,經由飛彈、飛機等的投射能力, 有相當完整的分析。非常巧合的是, 這時台灣當局也對研發核武有了一律的態度。根據賴名湯日記, 12月4日,已經是行政院長的蔣經國, 將國防部長陳大慶與賴名湯找去,提出了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原子武器將來使用的機會不多,應否發展, 希望他們能夠研究。另外兩個問題是, 美國可能以每架150萬美元價格,出售台灣幽靈式戰機F-4B, 請他們向美國國防部與美軍顧問團提出申請。 以及國軍員額應該減多少。
賴名湯日記1973年 2月8日記載,蔣經國找他去詢問中科院核原料再處理的籌建問題, 顯示蔣經國還是關心核武研發的進度。3月1日日記稱, 到中科院談龍門計畫,他覺得有繼續的必要。 賴名湯對於核武研發的熱心積極,顯然比蔣經國還要投入。 7月17日,賴名湯見蔣經國, 蔣經國依舊對中科院研發核武表達很不贊成的態度,賴名湯建議, 鈽的再處理一定要做,如何做核武的技術,也要研究,半途而廢, 很可惜。1976年3月20日,賴名湯在日記記載, 蔣經國對於與以色列合作生產射程400公里的地對地飛彈, 還要考慮,蔣經國認為基於政治因素考量,如果有新武器, 也許反而不好。賴名湯認為,如果我們有核子武器與飛彈, 一定能產生嚇阻作用。
蔣經國在1976年對研發核武的疑慮, 果然在1977年就印驗了。1977年初福特總統任期的尾聲, 美國政府仍派出小組到台灣查核核武研發, 卡特總統上任後延續管制核武擴散政策,對台灣施加強大壓力, 要求停止研發核武,中美雙方風波在國府全面配合美方, 表達不研發核武的態度後,暫告一段落, 但台灣軍方仍沒有放棄研發核武的進度,秘密持續了十多年, 才在1988年1月蔣經國死後,再次由美方要求台灣停止研發, 同時派人拆除台灣相關的核武研發設施, 中科院從此與核武研發切割關係,僅剩下飛彈研發能量。
李登輝同意停止核武研發的重要考量,仍然是美國的態度。 尤其在蔣經國死後,他剛剛接任總統職位, 需要美國堅定的政治支持,自然藉核武之事,拉攏對美關係, 另一方面,也藉美國箝制台灣軍方。 從郝柏村的參謀總長八年日記當中, 也可看出郝柏村站在軍方的立場,是支持核武研發, 只是最後迫於情勢,不得不停止,郝柏村的日記更證實了, 自1977年卡特施壓後,台灣從未停止核武研發。
核武研發向來是極具爭議的項目,許多大國都不顧美國壓力, 無論如何都要獲得核能力,改變自身的國際政治地位, 許多國際問題難解,也多半與核武爭議有關,最近的北韓, 就是很好的例子。只不過,台灣能夠撇下美國的支持, 自己走自己的路,這恐怕也是流於空想,蔣經國對核武態度的保留, 多來自他對政治的敏感,而不完全是軍事上的需要與否, 或許在蔣經國看來,爭取美國明確的安全承諾與軍售, 要遠遠比幾顆昂貴的原子彈,更能對台灣帶來具體的安全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