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靖
台灣研發核武,遭美國在1977年與1988年兩度出手重種打擊,終於停止研發核武。從事後看來,兩蔣父子對於核武的看法,態度並不見得一樣。蔣經國對於在兩岸軍事衝突當中使用核武的看法,非常保留,早在台灣研發核武初具成果時,就已經表達了保留態度。參謀總長賴名湯生前的日記多有紀載蔣經國對核武的保留態度,甚至與以色列研發射程400公里的地對地飛彈,蔣經國都表示反對。蔣經國的保留態度,或許是顧慮維繫對美關係,但是台灣軍方投入研發核武,也正是顧慮美國對台援助可能有一天會消失的顧慮使然,可以確定的是軍方是擁護核武研發的,但是兩蔣的看法並不一樣,最後下令停止核武研發的李登輝總統,一樣是基於政治考慮使然。
中國大陸在1964年成功試爆第一顆原子彈後,蔣中正在台灣也認為不能落人於後,台灣才開始真正投入人力、物力,開始研發核子武器,地點選在當年協助台灣興建石門水庫的美國顧問留下的營區,就在桃園石門水庫一帶,不過,美方從一開始就密切注意台灣關於核武研發的所有動態,台灣內部更有許多人基於不同原因與立場,主動向美方提供核武研發的機密情報。
1964年10月,中共成功試爆原子彈,蔣中正在11月24日出席亞盟會議時,曾經宣稱反共諸國必須在中共尚未能使用原子武器前,消滅其政權,核子報復政策不能用於亞洲。1965年元旦,蔣中正更在元旦文告稱,要在中共完成核子武器及投放工具之前,消滅核子武器製造基地,事後核子報復方法,不能施于中國。
蔣中正兩次有關大陸核武的談話,都是在台灣還不具備核武研發能力背景下的談話,尤其要摧毀大陸核武研發基地的意見,更是曾經與美國主動提出過。根據美國國院解密檔案,早在1963年9月11日,甘迺迪總統遇刺前兩個月,蔣經國以行政院政務委員名義訪問白宮,與甘迺迪進行會談,當時真正的會談目的,主要是美方反對台灣積極從事反攻大陸的軍事準備,所以由蔣中正指派蔣經國,親自與甘乃迪溝通釐清雙方的態度。
蔣經國與甘迺迪會面時,蔣經國說明當時台灣已經調整對大陸的軍事行動,多為小規模空降突襲行動,而不是大規模的兩棲登陸戰,甘迺迪問蔣經國,國府對於這些空降行動有些什麼看法。蔣經國說,根據情況的不同,每次出動的人員從20人到200人都有。這種行動不會引發世界大戰,卻可以讓中共窮於應付。原子武器的發展與研究設施、飛彈營區都是空降突襲的可能目標。這些行動的目的,是要在未來12個月到18個月內削弱中共的力量,然後看看情況如何演變。蔣中正總統的想法是想要在時間成熟之際,在占領長江以南的一個或多個省,建立在大陸的立足之地。
對於蔣經國攻擊大陸原子武器研發設施的提議,甘迺迪不免感到懷疑,他問蔣經國,經由空運派出300人至500人,到包頭這麼遠的原子武器研發設施,是否會被擊落呢?蔣經國回答甘迺迪的疑問說,這個問題已經研究過了,這樣的行動是可行的。
蔣經國會見甘迺迪的前一天,也安排會見了白宮國安顧問彭岱,蔣經國告訴彭岱,國府已經掌握大陸的飛彈陣地與原子武器設施,希望與美國合作,消除這些設施,阻遏他們的擴張。彭岱很客氣地回答蔣經國,美國對於削弱大陸核子進步的各種方法,都很重視,美國政府會謹慎研究每個可能。
蔣經國在1965年9月22日,以國府國防部長身分,前往五角大廈拜會美國國防部長麥納瑪拉,蔣經國希望爭取美國支持對大陸西南五省的攻擊行動,在雙方對話過程中,麥納瑪拉問蔣經國,是否需要美國出動核武或地面部隊支持國府。蔣經國告訴麥納瑪拉,中華民國政府不希望使用核子武器。
儘管蔣經國表達了不使用核武的態度,但是台灣仍然開始秘密研發核武,1964年11月由國防部次長唐君鉑開始籌畫軍方的核武研發。根據曾經擔任前外交部長王世杰生前所留日記,1969年1月6日這一天,王世杰記載了國科會主委吳大猷心情不好,因為吳大猷反對國防部的核子武器製造計畫,唐君鉑向別人罵他是漢奸。1月21日日記稱,吳大猷對是否繼續來台工作,不無疑慮,因為吳大猷堅決反對唐君鉑的核武生產計畫,認為耗錢耗力而絕不能成功,這件事讓他遭到唐君鉑等人的攻訐,王世杰勸吳大猷忍耐謹慎,繼續工作下去。
1969年9月22日,王世杰日記稱,政府與加拿大採購原子爐,3500萬美元,四年完成,中科院院長閻振興簽字,此事主動為國防部,動機或與企圖影響加拿大與中國大陸建交有關,他覺得有欠妥當。1973年2月6日,王世杰日記稱,關於台灣是否秘製原子彈問題,近來已經引起了美國政府憂慮,原任美國駐華大使館科技顧問貝林士,月前曾來台,向我政府有關人士立陳不宜向製彈方向投資,其言甚有理,他日前與杭立武談及,兩人的看法也類似。王世杰日記在2月10日部分,也留下了兒子王紀五向他詢問政府生產製造原子彈是否合宜?王士杰認為所需技術、費用,與美方反對,都非我現實能力所易克服,故不宜進行製造。
從王世杰日記可以發現,核武研發在國府內部看法不一,王世杰曾是蔣中正總統倚重的幕僚,甚至蔣經國都認為不適合使用核武。不過,1960年代當時台灣對大陸軍事反攻行動的計畫早已生變,從1950年代後期到1960年代初期的積極籌備大規模兩棲作戰反攻大陸,到了後來轉變為透過空降或者沿海滲透,進行小規模的突擊行動,雖然國防部仍然秘密進行國光計畫的參謀作業,但這一切都僅僅是顧全面子,保存了反攻大陸的口號,實際上政府早已經轉變,加上美國軍事與經濟援助,開始慢慢減少,蔣經國與美方商談部隊組織調整,所涉及的範圍包括人員精簡與部隊裁編,並將在台軍事發展轉向強化防衛,反攻大陸早在1960年代後期,就已經是口號,而不是目標了。
至於有關核武研究開發,多少與提供台灣核報復的能力有關,但是在當時台灣安全的更重要倚靠的力量,是來自美國的政治與軍事支持,核武問題在台灣內部的意見紛歧,較大的考慮在於維持對美關係的穩定。
1972年12月4日,台灣研發武已經八年了,11月6日華府出現了一份由國務院、國防部、財政部、中情局、國安局等共同完成的台灣核武報告,這份報告名為「關於台灣核武發展的能力與意圖」,這很可能第一份對台灣秘密研發核武有關的情報研析,其中對於台灣核武的研發進度,經由飛彈、飛機等的投射能力,有相當完整的分析。非常巧合的是,這時台灣當局也對研發核武有了一律的態度。根據賴名湯日記,12月4日,已經是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將國防部長陳大慶與賴名湯找去,提出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原子武器將來使用的機會不多,應否發展,希望他們能夠研究。另外兩個問題是,美國可能以每架150萬美元價格,出售台灣幽靈式戰機F-4B,請他們向美國國防部與美軍顧問團提出申請。以及國軍員額應該減多少。
賴名湯日記1973年 2月8日記載,蔣經國找他去詢問中科院核原料再處理的籌建問題,顯示蔣經國還是關心核武研發的進度。3月1日日記稱,到中科院談龍門計畫,他覺得有繼續的必要。賴名湯對於核武研發的熱心積極,顯然比蔣經國還要投入。7月17日,賴名湯見蔣經國,蔣經國依舊對中科院研發核武表達很不贊成的態度,賴名湯建議,鈽的再處理一定要做,如何做核武的技術,也要研究,半途而廢,很可惜。1976年3月20日,賴名湯在日記記載,蔣經國對於與以色列合作生產射程400公里的地對地飛彈,還要考慮,蔣經國認為基於政治因素考量,如果有新武器,也許反而不好。賴名湯認為,如果我們有核子武器與飛彈,一定能產生嚇阻作用。
蔣經國在1976年對研發核武的疑慮,果然在1977年就印驗了。1977年初福特總統任期的尾聲,美國政府仍派出小組到台灣查核核武研發,卡特總統上任後延續管制核武擴散政策,對台灣施加強大壓力,要求停止研發核武,中美雙方風波在國府全面配合美方,表達不研發核武的態度後,暫告一段落,但台灣軍方仍沒有放棄研發核武的進度,秘密持續了十多年,才在1988年1月蔣經國死後,再次由美方要求台灣停止研發,同時派人拆除台灣相關的核武研發設施,中科院從此與核武研發切割關係,僅剩下飛彈研發能量。
李登輝同意停止核武研發的重要考量,仍然是美國的態度。尤其在蔣經國死後,他剛剛接任總統職位,需要美國堅定的政治支持,自然藉核武之事,拉攏對美關係,另一方面,也藉美國箝制台灣軍方。從郝柏村的參謀總長八年日記當中,也可看出郝柏村站在軍方的立場,是支持核武研發,只是最後迫於情勢,不得不停止,郝柏村的日記更證實了,自1977年卡特施壓後,台灣從未停止核武研發。
核武研發向來是極具爭議的項目,許多大國都不顧美國壓力,無論如何都要獲得核能力,改變自身的國際政治地位,許多國際問題難解,也多半與核武爭議有關,最近的北韓,就是很好的例子。只不過,台灣能夠撇下美國的支持,自己走自己的路,這恐怕也是流於空想,蔣經國對核武態度的保留,多來自他對政治的敏感,而不完全是軍事上的需要與否,或許在蔣經國看來,爭取美國明確的安全承諾與軍售,要遠遠比幾顆昂貴的原子彈,更能對台灣帶來具體的安全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