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靖
在中國的西方人潛意識裡,總把中國當成是西方帝國主義的殖民地, 即使到了1948年、1949年國共內戰期間, 美國海軍將領藉口為了中國經濟著想,要國府找美軍合作, 由美軍維持上海的法律與秩序。當時的上海市長吳國楨也不爭氣, 在國共內戰前途未卜之際,信心動搖,找洋人搞上海國際化, 希望用西方人的部隊維持上海秩序。 國共雙方也都在上海的國際社區相互角力,爭取洋人認同。
美國政府最後確定他們的政策是不直接介入中國內戰, 使得吳國楨上海國際化的想法無法成真, 1949年4月共軍渡江占領南京後, 5月就把上海的國府守軍打跑了。 1949年初國府軍隊在徐蚌會戰被共軍全殲後, 國府為了如何因應共軍未來攻勢,內部意見分歧,
代總統李宗仁力主憑藉長江天險,與共軍一戰。 擔任京滬杭警備總司令的湯恩伯,實際握有龐大兵力, 在國民黨總裁蔣中正幕後策動下,主張防衛大上海,不守長江, 國府已是未戰先分裂,蔣中正的策略只是爭取時間, 將上海的黃金等運往台灣。
上海是19世紀在中國與英國簽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當中 ,因為英方要求五口通商,向西方人打開了門戶, 19世紀中國發生太平天國之亂,清政府自顧不暇, 上海由西方人集資成立傭兵部隊,號稱常勝軍,後由英人戈登指揮, 防衛太平天國部隊攻入上海,成功擊退太平天國的部隊, 可說是開了上海軍事防衛國際化的先河, 但是20世紀40年代的中國,歷經抗日戰爭勝利, 廢除不平等條約,撤銷西方國家在中國領土上的租界, 開始萌生強烈的主權觀念,吳國楨與國民黨卻為了內戰, 反其道而行。
吳國楨立場親美,後來到了台灣,背後藉美國外交勢力撐腰, 在國府內部奪權,爭奪台灣省主席職位, 是個美國幕後支持的野心勃勃政客,與蔣經國的權力鬥爭失敗, 遠走美國,自此未再回到大陸或者台灣。
根據1949年11月23日美國駐台北總領事麥唐納向國務院報告 ,引述吳國禎說法, 吳國楨在1948年的夏天就認為中國大陸守不住了。
顯然吳國楨對於國共內戰發展早早就失去信心, 1948年夏天東北遼瀋戰役仍未開始,徐蚌會戰尚未發生, 國共雙方相持之下,雙方軍力對比國府仍有相當優勢, 吳國楨卻對內戰發展毫無信心。 國府軍隊在東北戰役遭到共軍圍殲後, 吳國楨對上海未來的安危感到憂心,卻不是運用政府的力量, 而是跑去找美英勢力,推動上海國際化。
1948年11月9日美國駐上海總領事卡伯特(John Cabot)送交國務院的報告, 其中提到美國海軍西太平部隊司令官白吉爾(Badger) 提到有關派遣美軍到上海的說法,白吉爾認為, 上海有那麼多的國際利益,中國政府沒有理由,在情況發生時, 不去找美國海軍與陸戰隊的合作, 以維持這個偉大城市的法律與秩序。 如果為了上海在未來中國經濟扮演的角色,透過促成國際協議, 宣布為開放城市(不設防),免除對戰爭的憂慮,這樣也是不錯的。
根據國務院檔案,1948年11月29日, 吳國楨就打算放棄上海了,卡伯特向國務院報告,吳國禎請他面談, 吳國楨主動提到,如果事情的發展到了必要的時刻, 將上海的權力轉移給共黨的程序。卡伯特引述吳國禎說法, 雖然徐蚌會戰還沒有結果,但如果情勢發展對國府不利, 很快就會出現這個問題。吳國楨說,市府官員,尤其是警察, 不會待到共黨接收上海,他們幾乎可以確定會遭到清除, 如果他們離開了,上海會出現相當程度的混亂, 危及美國人與美國的利益。吳國楨也已經與怡和洋行的英商柯世威( John Keswick)討論過這問題。
柯世威與中共周恩來有交情,能與中共對話, 抗戰期間也曾在重慶負責中英雙方有關特種作戰行動的聯絡工作, 有軍事背景,加上有怡和洋行的強勢背景,對英國具有相當影響力, 這可能是吳國楨找上柯世威的原因。
吳國楨建議,藉由國際行動,可以避免這種混亂, 他根據自己的權限,提出經由某種的國際協議, 國際部隊在上海登陸,在這個臨時的階段,在國民黨撤走, 轉換權力到共產黨時候,能夠確保秩序。 吳國楨不是要求美方單一片面的行動,吳國楨主張的是由英、法、 蘇聯組成的部隊,在上海登陸。
卡伯特告訴吳國楨, 他非常懷疑美國是否會同意為了維持上海的秩序, 讓美國軍隊在上海登陸,而且還有許多實際上的困難, 包括如何確保國際協議的達成,以及相關的時機問題。 他認為如果不出動美軍, 美方可參與確保權力有秩序轉換的國際行動, 但是吳國楨堅持軍隊是有必要的。
12月2日,卡伯特向國務院報告,英國大使史蒂文生告訴他, 吳國楨與柯世威的談話內容, 吳國楨希望在上海成立外國人組成的委員會,暫時管理上海, 將上海有秩序地移交給共產黨。吳國楨希望柯世威領導這個委員會, 建議英國派部隊到上海維持秩序。史蒂文生告訴柯世威, 反對由外國人成立上海委員會,中方應該自己成立這個委員會, 也反對派英軍到上海。
儘管美英官方都對派遣部隊到上海持反對態度, 但是上海當地美英僑民仍保有過去的殖民心態, 卡伯特12月7日向國務院報告, 美國海軍對於出兵維持上海秩序很冷淡, 因為至少需要3500人的兵力。史蒂文生也告訴吳國楨, 英國不介入這件事情,可是無法阻止英國僑民成立志願團維持秩序, 但史蒂文生認為這會造成嚴重的紛爭麻煩。至於美僑社區, 卡伯特稱,他們希望美國陸戰隊在上海保護他們, 但他已經用很明確的態度向他們表達反對。卡伯特也提到, 他不相信黑社會幫派能夠維持上海秩序, 也不認為黑社會有足夠力量阻止共軍進入上海。
卡伯特早在幾周前的11月14日給國務院的報告曾提到, 國共雙方勢力曾間接與他接觸,國民黨與上海聞人杜月笙( 有幫派背景)最先向他保證,能夠控制當地情勢, 南京政府也支持他們的計畫,他們也提議開放美國救援船進入長江, 做為推動美國配合的策略, 並由上海志願團成立國際警察部隊維持秩序。
在香港的民盟成員章伯鈞,派出代表傳達共黨訊息, 共黨接收上海時,會保證美國人的生命與財產安全, 共黨同意上海國際化,但是所有的國民黨份子都必須清除。
卡伯特說,他告知雙方,美國政府沒有帝國主義的想法, 不會接受上海國際化的計畫,同時對於不介入中國內政, 保持堅定的立場。
吳國楨想要把上海交給西方人的想法, 在美英顧慮可能被當成帝國主義復甦的憂慮下, 以及擔心共軍可能把上海的責任全都扔給西方國家, 上海終究回到19世紀由西方人保衛的年代。
即使已經是20世紀,當時上海的西方人,完全不理解中國的情勢, 才會想要組成志願團介入中國內戰, 卡伯特後來接受杜魯門總統紀念圖書館的口述歷史訪談, 他描述共軍攻占前的上海,他說,上海的外國商人非常討厭國民黨, 當上海取消租界時,這些商人許多過去舊有的特權, 都被國民黨取消,當然這裡也有許多貪污腐化。 國民黨堅持平等條約, 他記得上海報紙用一整版的評論批評與中國簽訂平等條約這件事情, 商人都希望保留過去的不平等條約。他們就是無法理解, 中國已經是主權國家,中國人與美國人都是一樣平等的, 但這些商人就是討厭國民黨。
卡伯特記得非常清楚場景,上海被共軍攻占後的隔天, 美國商會舉行每周例會,他是以榮譽會員身分參加, 那些商人一個接一個站起來發表談話, 表達他們多麼歡迎共產黨的到來,以及那些可怕的國民黨被趕跑了, 是多麼棒的事情。他告訴這些商人,請注意, 你們根本不知道你們碰到了什麼事情。 接著這些商人討論要發給杜魯門總統的電報,語氣應該如何強烈, 表達現況有多麼好,以及希望美國不要繼續援助蔣中正。
他盡可能地向這些商人表達抗議,但這些商人吵來吵去, 所以延後了發電報這件事情,等到再要討論時, 共產黨開始查封財產,他們才知道他說的是對的。 但是美國政府的確收到來自天津的美國商會同樣的電報, 他還很擔心這是從上海發出去的,後來才知道是天津發的電報。
卡伯特說,上海有許多白俄人,1949年4月時, 我們試著將他們送出上海,移往菲律賓, 他記得有一位醫生決定留下來。當共軍開始攻擊上海時, 他搬入格林郵船大樓(現在上海外灘28號,抗戰時為日軍占據, 戰後由美國海軍接管),美國海軍匆忙地放棄這裡, 我們在這成立總領事館,當共軍靠近河岸時, 可以聽到窗外的各種槍聲,實在不是很愉快的經驗, 共軍占領上海前兩天,看到很多帆船張著大白帆開走, 隨時都可以聽到飛機飛走,人們與船隻都在那時離開,海軍離開時, 還遺棄了大約價值100萬美元的裝備, 我們撤走了三分之二的美國人, 只有攸關美國利益的人才可以留下來。
卡伯特記得上海被共軍占領前,有一天去英國俱樂部, 經過一間銀行,看到他們把許多捆鈔票塞進卡車, 這些鈔票在當時已經不值錢了, 但這也正是處理這些鈔票的日常方式。第二天一早, 接到上海郊區打來的電話,說共軍已經來了, 但是通訊仍然維持的十分好,真是很特別的感覺, 我們在大樓裡有無線電系統,可以立即與世界各地聯繫。中午時分, 共軍接近格林郵船大樓,國府軍隊在蘇州河前設了路障, 防守著橋梁,我們從窗戶看到部分國共雙方戰況, 國府軍隊先是打死了我們窗下的一些共軍,接著共軍帶著迫擊砲來, 大約24小時候結束了這場衝突,我們大樓旁有迫擊砲射擊, 對方用榴彈發射器還以顏色。
卡伯特猜測後來共黨對美國商人態度轉變, 可能是當時駐南京大使司徒雷登,原本要以訪問燕京大學的名義, 前往北京,藉機與毛澤東、周恩來等會面,卡伯特支持這個安排, 可是國務院禁止司徒雷登與他們見面, 後來共黨對美國人的態度就很不同。
上海從開埠以來,因為西方商人大量移居, 促成上海在中國歷史發展上的特殊地位,許多久居上海西方人, 到了抗戰勝利後,仍不能理解中國地位已經改變,是平等國家, 不是西方殖民地,想要介入中國內戰,或者不滿國府當局維護主權。 國府官員如吳國楨,不能保持立場,拱手將上海讓與外國勢力控制, 表面上是藉西方人維持秩序, 其真正想法也許揣測共軍害怕得罪外國人,不敢進上海市內, 雖然是戰亂時期權宜作法,也顯示國府官員的無能,或者挾洋自重, 吳國楨這樣的高官,果然到了台灣又挾洋自重,爭權奪利, 造成國府更大的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