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靖
剛剛當選國民黨黨主席的吳敦義,首次表達對於兩岸關係看法的,就在他回覆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謝函中表達,尊重九二共識,深化九二共識。同時吳敦義也使用了一個複雜的說法,就是1992年國共雙方達成,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是對於它的涵義,雙方同意用口頭聲明方式作各自表達。這個複雜的說法,在最初提供兩岸模糊含混的空間,允許各自展開與對方的互動與交流,當時的精神是求同存異,但其實對台灣的國民黨而言,這裡面簡化出來的概念,卻有其隨著政治環境的利益選擇,而刻意有不同的解釋,國民黨把兩岸關係當工具,而非推進國家統一的平台,現在的國民黨其實也不接受一個中國。
國民黨在蔣經國1988年病逝,李登輝繼任總統後,到了1990年代,陸續提出國家統一綱領,總統府下設置國家統一委員會,並在行政院設大陸委員會,以及實際負責兩岸交流的海峽交流基金會。在這個背景下,可以看到,國民黨的兩岸關係推進,是有國家統一的前景,否則國統綱領為何有近程、中程、遠程階段,但是基於選舉考慮的優先地位,馬英九、吳敦義等人,都刻意避談國家統一,將兩岸關係侷限在就只是兩岸關係的層面,國民黨只看兩岸關係的工具面,迴避兩岸關係的政治面。
馬英九雖然接受九二共識,但這還要把他向來的主張不統、不獨、不武,放在一起考察。馬英九其實主張的是一中各表,而不是一個中國,在一中各表,以及不統、不獨、不武之下,這似乎就成了兩個中國的論述。馬英九堅持一個中國有不同涵義,台灣不獨立,保持中華民國的地位,這樣一來,就有兩個中國。兩個中國與一中一台,北京當局其實都無法認同,但是迫於促統的考量,仍然保持與馬英九當局的互動,同時給予台灣許多利多政策,但是這些不能起積極作用,主要原因就是馬英九談論的重點,不是一個中國,是一中各表,北京只看到前面的一中,沒有接受後面的各表。一個中國與一中各表,是兩種概念。一個中國是很明確的統一的概念,一中各表偏向兩個中國,就比較看不出國家統一的概念了。
馬英九方面曾經在2016年10月27日發布新聞稿,宣稱九二共識本身的內容並未提到國家統一。這份新聞稿把馬英九真正的想法都揭開了,也就是說,兩岸本來因為九二共識,才能有後面多年來的互動展開的共識基礎,而在這個基礎上的發展,與國家統一無關。我們也可以這樣看,北京認為台北當局推動兩岸關係,與國家統一有關,台北卻認為兩岸關係,就只是兩岸關係,沒有別的。可是李登輝時代的國統綱領與國統會,充分說明了國民黨最初推動兩岸關係,是為了國家統一努力。
吳敦義與馬英九都經常使用一個九二共識的說法,就是1992年國共雙方達成,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是對於它的涵義,雙方同意用口頭聲明方式作各自表達的共識。這個說法統括的說,就是九二共識,但精確描述應該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但這顯然只是台北方面的片面見解,北京所認為的九二共識,很簡單地說,就只是一個中國,怎麼可能是一中各表,北京斷無可能接受兩個中國。
但是九二共識的奇妙之處,就是它的模糊與混淆,這是給予兩岸雙方有模糊的空間,可以繼續發展彼此的關係往來。麻煩的是,這個模糊在二十多年過去後,沒有辦法繼續模糊下去,因為台灣方面民進黨執政,不接受有九二共識的存在,更談不上這個模糊的互動空間,對北京來說,它從來的目標都是清晰的國家統一,沒有其他的目標,只是用這個模糊的東西,讓它有個說法,可以運轉,可以務實與台灣交流。事實的發展,卻不是這個樣子,兩岸交流沒有達到促統的政治目標,這個原因固然是兩岸的政治與社會差異使然,也是台灣後來根本避談統一使然,台灣只想到兩岸關係的工具性,完全不考量兩岸關係的國家統一政治目標。
最初的九二共識,馬英九也認為是求同存異,存異自然是馬英九所謂的一中各表,求同,是求什麼同呢?追求一個中國嗎?如果追求一個中國是共同的,那這就是統一了。但馬英九又不認為這與統一有關,吳敦義在給習近平的謝函中,使用了尊重與深化九二共識,看來是與民進黨不同,又像是延續國民黨過去對兩岸關係的看法。但他沒有提到一中各表,過去吳敦義曾經對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推動通過的政綱中,省略一中各表,只剩九二共識四字提出批評,馬吳兩人都不斷宣稱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四個字,不能分割,所以,吳敦義究竟主張的是什麼?
如果1992年當時的求同存異,因為求同,進而促成兩岸後來的許多發展,那麼2017年的現在,即使吳敦義要尊重深化九二共識,吳敦義刻意與馬英九一樣,對著習近平提出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是對於它的涵義,雙方同意用口頭聲明方式作各自表達的說法。這段話的出現,吳敦義是要回應習近平在賀函中提出切望兩黨以兩岸同胞福祉為念,堅持九二共識,堅定反對台獨,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正確方向的談話。
北京堅持九二共識,可是九二共識是什麼?北京或許只是想保留兩岸對話的基礎,吳敦義便在謝函中多加闡釋。吳敦義表面上,又是尊重,又是深化九二共識,但是加上了這段複雜的說明,以及是與習近平的對話過程,就不難嗅出吳敦義要刻意凸顯各表的差異,顯得是比較偏重存異,而不是求同,也就是凸顯兩岸的差異,無限期擱置統一的目標。吳敦義競選黨主席期間,曾公開發表過譏諷統一主張的言論,故將吳敦義的前言後語比較,就能看出同樣的話,對他來說,用意卻是不同的。
吳敦義選前透過刊登廣告,向大陸表態反台獨,大陸的賀函也談了反台獨,雙方看來是一致了。吳敦義對於台獨的立場,何須選前用廣告向台灣內部表達,豈會有國民黨黨員認同台獨的呢?這個廣告就是向北京喊話,希望建立往後互動的基礎,可是吳敦義未來入主國民黨後,那個微妙的變化就會出現了,就是把求同存異的存異給強化,因為只有這樣,吳敦義才能鞏固在台灣反統的現況下,遷就兩岸關係的工具性,而不顧兩岸關係的政治目標。
吳敦義在謝函中,提到為兩岸人民的生活福祉、權益保障、社會經濟交流、文化傳承創新,繼續奮力向前。這段話符合了兩岸關係工具化的論述,兩岸關係的推進,只用來解決民生問題,促進交流,但卻不涉及政治問題,吳敦義的兩岸關係,是沒有政治目標與政治未來。
雖然,吳敦義在謝函提到未來的兩岸和平制度化,但是深一層思考,兩岸和平的關鍵是什麼?除了不進行台灣獨立之外,兩岸和平要如何維繫?吳敦義只是把不統不獨不武,用簡單的方式又表達了一次,若是如此,兩岸又會回到不談統一的老路上,就是國民黨若在台灣執政,兩個中國的狀態,就會透過各表保持著。大陸只是最底限的接受反台獨,不對原本就存在的兩個中國現況多加批判,因為這可以寬鬆的解釋為互不承認。以現況來說,兩個中國存在兩岸之間,國際上比較難推進,兩岸各自邦交國數量是天壤之別,但就算只有一個國家承認中華民國,仍然就可能在國際上存在兩個中國的情況。這種情況,北京容許台灣在國際組織活動了幾年,民進黨執政後,就沒有這樣了,其顧慮的根本就是反對兩個中國,或者一中一台。因為國民黨反台獨,民進黨主張台獨,差別就在這裡。
對於吳敦義擔任主席的國民黨,北京或許還是要察言觀色,不必急著進行互動。中共十九大對於習近平來說,十分重要,但是在沒有摸清吳敦義情況下,率爾與吳敦義太多的政治認可,日後可能留下後遺症。需要刊登廣告宣示反台獨的吳敦義,對於兩岸追求統一的努力,究竟是個助力,還是阻力,其實看看馬英九的兩岸論述,觀察吳敦義長久以來的言行,這個答案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