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靖
民進黨政府在立法院推動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 這套法律表面上是以反對威權為目的,但說穿了, 就是對國民黨政權過去在台灣統治的歷史進行清算的法律, 將國民黨在台統治進行歷史總結,以缺席審判的方式, 對蔣中正扣上罪人的大帽子。這其實是一個去脈絡化的政治論述, 無視於政治發展階段的差別與相對的歷史因素的差別, 以現在的標準否定過往的歷史。
國民黨立委陳學聖在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質詢時, 請文化部長鄭麗君和教育部長潘文忠說出兩蔣對台灣做出的三件貢獻 ,兩位部長都拒絕回答,鄭麗君說,還原歷史、轉型正義, 不該要求社會重新歌功頌德,或是功過並陳。
鄭麗君這番回答,正足以顯示促進轉型正義這件事情, 在民進黨政府心中,是有選擇與鮮明立場的。既然是還原歷史, 又何以不准功過並陳,功過並陳又為何被扭曲成歌功頌德, 鄭麗君的發言,除了偏見,還是偏見。
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其實無非就是對蔣中正進行鞭屍的條例, 無關正義,更無是非,是在偏頗立場上, 對過往的歷史採取選擇的解釋與認識, 要重塑台灣過去幾十年歷史發展的歷史記憶, 只有在破壞舊時的記憶後, 民進黨政府才能更有效地重建新的歷史論述, 從而為台灣獨立建國堆疊合法的基礎。
台灣的確經過威權統治的歷史階段,但是每個歷史階段的進展, 都有其特殊的現實原因與條件,從後面與現在的觀點, 看早先與過去的階段,並且加以批判否定,其實是很不公道, 也不符合正義的標準。台灣的威權統治,是如何產生的, 為何會有這樣的情況,並不只是某個人主觀上要成為獨裁者, 或者他不願意與他人分享權力,就會出現威權統治, 台灣歷經大陸軍事威脅幾十年,這一點是許多人今日刻意忽視, 從而將這個事實切割,只看現象,而不看表裡。
在共軍打過長江,攻陷南京,緊接著威脅上海後, 國共內戰情勢前景悲觀,台灣也受到衝擊, 當時台灣省政府主席兼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陳誠在1949年5月19 日頒布戒嚴令,宣告自同年5月20日零時(中原標準時間)起, 在台灣省全境實施戒嚴, 這項戒嚴直至1987年由蔣經國總統宣布7月15日解嚴為止, 前後總共持續38年又56天, 這個戒嚴很可能是實施最久的戒嚴了。
戒嚴之下,人民權益當然會受到限縮, 無法與一般的民主自由社會相比。 這個戒嚴制度若放在1950年代到1960年代, 尚能合乎現實狀況的需求, 然而在1979年1月1日美國與北京關係正常化後, 台海情勢其實是趨於穩定,中共停止砲擊外島, 台灣雖然在國際社會的空間越來越小,但是在兩岸當中, 所受到的軍事威脅其實是減少了。 那麼在國家沒有具體外在威脅或內部動亂下,持續戒嚴狀態, 當然不符合現況需求,台灣過度的威權政治, 受到批評也不令人意外。
後人可以批評國民黨政權疏於改革,未能即時跟上現實發展的腳步, 還給人民更多的自由與政治空間。但是既然要還原歷史, 那麼怎可只看到國民黨疏於改革, 卻沒有看到國民黨勇於建設的部分,如果只談過,不論功, 這怎麼能夠算是還原歷史呢?那就是選擇片段、零碎的歷史, 不就淪於以偏概全了。對於蔣中正的功過並陳,並非歌功頌德, 是公正的評價才是,與服從威權毫無關係。
民進黨政府當中如鄭麗君這樣的人, 只是拿心中的不滿與對事實的偏見,當作對過去事物判斷, 自然會產生偏頗的看法。還原歷史, 讓權益受損的人能夠回復名譽或者補償,這當然是追求正義, 可是在正義的大旗下,難道就要把某些人的功績全部刻意忽視, 這恐怕會讓所謂的轉型正義,變成了對前人進行缺席審判, 任由你的主觀好惡,強加在他人身上罪名,讓別人無由爭辯。
在戰後的台灣,很不幸地發生二二八事件, 肇因台灣省政府長期人謀不臧, 未能敏銳感受台灣社會的不滿與不信任, 台灣自日本殖民地轉換為中華民國台灣省, 台人與來到台灣接收的大陸文武人員,的確在彼此的互動與認知上, 會有許多的矛盾。 重慶政府派出的接收人員即使只是到大陸的日軍占領區, 都與當地民眾經常發生衝突, 更何況是來到與中國分割半世紀的台灣, 這些已經發生的錯誤與過失,我們現在也不必文過飾非,誠實面對, 才能夠讓社會超越矛盾,跳脫歷史糾葛。
那些在二二八事件後,莫名其妙失蹤死亡的人,或者受到牽連繫獄, 政府已有法律給予補償與名譽回復,台灣後來在戒嚴之下, 在言論自由與集會結社自由方面,受到諸多的限制, 有人因為政治理念不同,就被關入牢裡,或者流亡海外不得歸, 這些今日都有法律補償, 然而現在的促轉條例無非是要更進一步要追究加害者,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就要稍稍思考,這樣對於促進社會和解, 讓社會往前邁進,究竟是好還是不好?
每個時代都有其特殊背景,這一點在促轉條例當中,完全不論, 即便是台灣發生白色恐怖或者二二八事件這樣的歷史悲劇, 但是除了金馬外島之外,台灣的地方自治選舉卻推行多年,縣市長、 縣市議員與省議員選舉,毫不受戒嚴體制影響, 當然批評者仍以中央國會沒有改選,以及不能組黨為由, 批評台灣不夠民主,沒有言論自由,這也是事實, 過去的政府要面對後來的責難。
可是,就在面對中共軍事威脅未減下, 台灣仍然必須與其他國家一樣的民主自由開放,這可是脫離現實了, 1950年代風聲鶴唳的台灣,共黨顛覆陰謀並非空穴來風, 韓戰發生後,直到八二三砲戰爆發,大陸對台的好戰口號從未鬆懈, 顯示兩岸隨時可能有軍事衝突,這樣的狀態下, 台灣如何能維持與其他國家一樣的自由民主水準, 後世以承平時期的標準評斷戰亂時期的嚴格管制, 無非就是脫離歷史現實,一種去脈絡的分析,容易產生偏差的見解。
國民黨政府過去統治期間,除了在政治上的管制之外, 對於台灣的經濟與文教建設,難道就沒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嗎? 蔣中正為了軍事反攻大陸,對於資源分配方面, 影響到台灣的基礎建設, 但在1960年代軍事反攻無法得到美國支持, 受到美國政治壓力之下,政府也逐漸資源轉向建設台灣,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乃至十大建設,都對後來的台灣經濟發展, 起了很大的作用。
蔣經國總統死前宣布解嚴,開放報禁,對於民進黨組黨, 也沒有進行任何政治鎮壓,這難道不算是對推進台灣民主有所貢獻, 當然,對於民進黨來說,蔣經國是迫於壓力決定開放,談不上開明。 但是蔣經國如果沒有在解嚴之前, 在相關政治與法律方面有妥善的安排, 在當時台灣失去美國外交關係的不安局面下, 貿然開放是可能引發動亂,蔣經國不阻止民進黨組黨, 避免擴大衝突,難道不能算是蔣經國個人的包容嗎?
如果台人對於日本半個世紀殖民統治台灣, 多能肯定如八年與一這樣的日人對台治績, 而不論日人對台人政治上的限制, 乃至日人曾經在台灣進行的大屠殺,現在處處主張親日, 那又為何對於國民黨政府治台政績,完全無視, 只談國民黨政府的過失,要對過去的統治者鞭屍。若只看日人的好, 只見國府的壞,這樣的歷史觀,放在轉型正義之下, 究竟代表了什麼?象徵了什麼? 這當中其實隱含了大家都不太願意公開面對的族群矛盾。
民進黨政府推動轉型正義,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就是要全盤推翻國民黨治台的功績,否定國民黨治台的成效, 重塑台人對於過往歷史的記憶,中華民國政府自然成了有罪之身, 在轉型正義的使命下,必須加以追究,國民黨是對台灣有罪之黨, 國民黨曾經代表的中華民國政府自然也是有罪的同謀, 如是過去的一切,只有對台人民主自由的壓迫, 而沒有對台人生活福祉改善的追求,這樣的政黨,如此的政權, 自然要讓大家唾棄,由歷史拋棄,從而建立新的國家, 制定新的憲法,拋棄邪惡的過往,台人才有光明的未來, 如今的民進黨政府所作所為,正是要打破過去的歷史記憶, 未建立新國家,逐步展開新的歷史重塑,總結來說, 就是新的政治洗腦。
原本民主改革開放,應該是朝向解除魔咒,讓人們不在愚昧無知, 能夠朝向理性發展。但在現實的台灣,卻祭出了新的魔咒, 試圖要在人們的腦中植入偏頗的思考角度。
既然是還原歷史,又不許功過並陳,若功過並陳,就是歌功頌德, 總而言之,就是不准有功,只可有過,這般的歷史追殺, 把立法院通過的促轉條例變成了慘酷的鞭屍蔣中正條例, 這對號稱民主改革開放的政黨來說,會是美事一件嗎?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